雷州路
元至元十七年 (1280) 升雷州安抚司置,为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治所。治海康县 (今广东雷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雷州、湛江、遂溪、徐闻等县市地。明洪武元年 (1368) 改为雷州府。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雷州安抚司置,治海康县(今广东雷州市)。辖境有今广东省湛江、雷州、遂溪、徐闻等市县地。属湖广行省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府。
元至元十七年 (1280) 升雷州安抚司置,为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治所。治海康县 (今广东雷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雷州、湛江、遂溪、徐闻等县市地。明洪武元年 (1368) 改为雷州府。
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改雷州安抚司置,治海康县(今广东雷州市)。辖境有今广东省湛江、雷州、遂溪、徐闻等市县地。属湖广行省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府。
在今江西永新县西南。1928年6月, 中国工农红军在此与国民党军发生激战,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称为“龙源口战斗”。村名。在江西省永新县城西南部、七溪岭北麓。属龙源口镇。人口100。清光绪年间建村,
在今四川天全县东。《方舆纪要》 卷73天全六番招讨司: 硫黄溪 “在司东三十里。溪水作硫黄气,浸灌瘠田,禾苗特盛”。
即逻娑。今西藏拉萨。《旧唐书· 吐蕃传》: “其国都城号为逻些城。”又作逻娑、逻娑城。公元7世纪以后吐蕃的都城。即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逻些、逻娑皆为藏文音译。松赞干布在此建都郭,定为吐蕃的都城。
在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北。《新唐书·地理志》所载边州入四夷道里中的夏州北道,“又经库也干泊、弥鹅泊、榆禄浑泊,百余里至地颓泽”。
即制、北制。春秋郑邑。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三十六里汜水镇西。《穆天子传》 卷1: “七萃之士高奔戎……生捕虎而献之,天子命为之柙,而畜之东虞。是为虎牢。” 《左传》: 庄公二十一年 (前673),周惠王
①在古代,凡水道水浅,或不通舟者,人们往往认为是弱水不能胜舟,名为 “弱水”。古籍中所载弱水甚多: (1) 《尚书· 禹贡》 雍州: “弱水既西。”“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上源指今甘肃山丹河
即今福建建瓯市南六十里房村。清乾隆十五年 (1750) 移筹岭巡司驻此。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南房村口。清乾隆年间移筹岭巡检司驻此。
亦名大云山、大灵山。在今广西梧州市东三里。晋干宝《搜神记》卷2:“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与虎,不噬,乃宥之。故山名大虫,亦名大灵。”
在今天津市区及宝坻、宁河县境。清同治《续天津县志》卷7: “天津有七十二沽之名,实只二十一沽。曰丁字沽、西沽、东沽、三汊沽、小直沽、大直沽、贾家沽、邢家沽、咸水沽、葛沽、元沽、草头沽、桃源沽、盘沽、四
明置,属陵水县。在今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西南三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