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高宗陵墓。在今浙江绍兴县东三十六里宝山南麓。
①隋开皇九年 (589) 置,治所宜昌县 (今湖北宜昌县西北长江南岸)。辖境相当今湖北宜昌县部分地。十一年 (591) 废。②隋开皇九年 (589) 置,治所在澧阳县 (今湖南澧县东南)。寻改为澧州。
在今浙江台州市东东海中。明万历《黄岩县志》卷1:东镇山“在县东二百四十里。《临海记》云:洋山东百里有东镇大山,去岸二百七十里……中四岙,极险峻,山上望海中突出一石,舟往高丽者必视以为准焉,俗呼高丽头”
原名白鹤村。又名紫堤村。即今上海市闵行区西北二十六里诸翟镇。昔有诸、翟二姓居此,故名。清乾隆三十四年 (1769) 置巡司于此。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置,属贵州都司。治所在江西坡(今贵州普安县东江西坡镇)。二十五年(1392)迁尾堡(今晴隆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安南县。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在今湖南安化县东南一百里洢水东岸。初名洢东。北宋熙宁六年(1073)于此置安化县,建启宁寺,村因寺名,称为启宁坪。清道光时寺改名启安寺,村遂改称启安坪。
在今河北磁县西。《清一统志·广平府一》:五爪渠“在磁州西十里。明洪武间,知州包宗达引滏水作渠,分为五派,溉田千余顷,后渐淤塞”。
在今四川雅江县东八角楼乡之东。为川藏交通驿站之一。清乾隆 《卫藏通志》 卷4: “高日寺循海子而南,三十里穿大森林。下山十五里至卧龙石。有旅店,有塘铺。”
清雍正十二年 (1734) 置,为陈州府治。治所即今河南省淮阳县。1913年改为淮阳县。古旧县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治陈州城(今河南淮阳县城关镇)。为陈州府治。1913年裁府留县并改名淮阳
在今内蒙古凉城县西南。《水经·河水注》:参合县“西去沃阳县故城二十里,县北十里有都尉城。《地理志》曰:沃阳县,西部都尉治者也,北俗谓之阿养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