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峒山
在今广东高明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101高明县: 鹿峒山 “在县 (治今明城镇) 西南二十里。高二百余丈,延袤四十余里,拱向县治 (今明城镇),罗列如屏。赵佗尝获白鹿于此,名白鹿台”。
在今广东高明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101高明县: 鹿峒山 “在县 (治今明城镇) 西南二十里。高二百余丈,延袤四十余里,拱向县治 (今明城镇),罗列如屏。赵佗尝获白鹿于此,名白鹿台”。
在今江苏南通市西。《方舆纪要》卷23通州“范公堤”条下:“任公堤在县西五里。宋开宝中筑,长二十里。”
亦作鄂锡们。在今黑龙江省呼玛县西北鸥浦乡北鸥浦村。旧为鸥浦县治。民国 《黑龙江志稿》 卷2: 鸥浦县 “地当黑龙江右岸,旧名倭西们”。1928年于此置鸥浦设治局。1929 年改为鸥浦县。
即陶乐湖滩。今宁夏陶乐县南高仁镇乡。1929年于此置陶乐设治局。1941—1952年为陶乐县治。集镇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平罗县东南部。高仁镇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940。清末高姓定居于此,后成聚落。19
元置,故址在今吉林蛟河市西北天岗镇附近。元 《析津志》 天下站名: “石敦一百 (里) 散迭(站)。”
即阳纡。《吕氏春秋·有始览》称“秦之阳华”为天下九薮之一。高诱注:“阳华在凤翔,或曰在华阴西。”见“杨纡”。
又名福庆寺。在今天津市蓟县西北二十五里盘山莲花岭北。唐建。清乾隆八年(1743)改名天成寺。清《日下旧闻考》卷115引《乾隆十二年御制天成寺诗》:“下瞰山麓,如深巷屈曲,硐泉苔石,历历可数。远眺林峦攒
一作卑南。为台湾土著番社名。即今台湾台东县。清光绪元年 (1875) 于此置卑南厅。又作卑南。本台湾土著番社名。即今台湾省台东县西北卑南乡。清光绪元年(1875年)于此置卑南厅。
即烂泥渡镇。在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西部黄浦江滨 (延安东路外滩对面)。民国 《上海县志》卷1: 赖义渡镇 “县东略北黄浦对岸”。
①在今内蒙古正蓝旗西南。蒙古语名乌兰哈郎噶山。《方舆纪要》卷18万全都司开平故卫:红罗山“明洪武三年李文忠败元兵于骆驼山,进克红罗山,遂次开平是也”。②又名红螺山。即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大虹螺山。《明史
在今湖北竹山县西北。民国《湖北通志》卷36竹山乡:沈家营“《光绪舆地记》:在城西二百六十里。驻把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