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浦江

黄浦江

在今上海市境内。旧误传为战国时春申君黄歇所疏导,故别称黄歇浦、春申江。黄浦之名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 (1158) 高子凤 《南积善寺记》,《宋会要·食货八之二九》 作黄浦塘。元至元年间称黄浦港。《明史》 作大黄浦。本吴淞江支流。《明史·河渠志》: 永乐元年 (1403) 夏原吉言: “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江要道,今下流遏塞难浚。” 遂用叶宗行的建议,浚江通范家浜,导入黄浦以入海。此后黄浦江取代吴淞江而为太湖下游入海干流,即今黄浦江。清以后通称黄浦江。


长江下游支流。在上海市境内。旧称黄浦;别称黄歇浦(简称歇浦)、春申江(简称申江)。相传为战国楚春申君黄歇疏浚而得名。源出太湖,东流穿淀山湖为拦路港,汇园泄泾及大泖港后称黄浦江。到闵行以东折向北流,在市区外白渡桥纳吴淞江(苏州河),到吴淞口入长江。自淀山湖以下长113.4千米,米市渡附近多年平均流量为316米3/秒,江面平均宽300~500米。为太湖流域的主要排水道及航道。下游江阔水深,可航巨轮。1976年在松江区得胜港附近建有黄浦江大桥,以后又先后建成南浦、杨浦、徐浦及奉浦大桥。世界著名的上海港区即分布在城区的黄浦江两岸。黄浦之名,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高子凤《南积善寺记》,《宋会要·食货八之二九》作黄浦塘,元至元年间,称为黄浦港(《同治上海县志札记》卷一引至元间江浙委检校官王艮言)。《明史·河渠志》称为大黄浦,清代以后,又名黄浦江。明永乐元年(1403),吴淞江下游淤塞严重,太湖流域水患加剧,户部尚书夏原吉主持开浚范家浜,即今苏州河口以下的黄浦江,上接黄浦,通引太湖、淀泖之水入海。范家浜初开时阔仅三十丈,以后由于潮水冲刷和不断疏浚,拓展至二里许,成为通海深水大河,即今黄浦江,为上海地区沟通国内外海上贸易的主要海港。


猜你喜欢

  • 新丰 (豐) 墟

    即今广西北流市东南九十里新丰镇。清光绪 《广西舆地全图》 北流图: 东南有新丰墟。

  • 罗墨

    明右江十寨之一。在今广西忻城县南。《明史·广西土司传》: “罗墨、古钵、古凭、都北、咘咳立一州,属那地土官黄旸。”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忻城县境内。明时为八寨之一。参见“八寨”。

  • 支江

    在今四川泸县西北。《寰宇记》卷88泸州泸川县:“支江水从富义县鸳鸯池,屈曲方至城下,与汶江合流。”《清一统志·泸州》:支江“在州西北六十里。源自富顺县椽子漕流入州境,又南五十里至怀德镇入资江”。

  • 威远河

    即今四川威远县境之威远河。民国 《荣县志》 卷5: “旭川流百里至公井合威远之水,由富顺入雒水。”

  • 宫亭湖

    即古彭蠡湖的别名。后转指今江西星子县、南昌市之间鄱阳湖。《水经·庐水注》: “ (庐)山下又有神庙,号曰宫亭庙,故彭湖亦有宫亭之称焉。” 《寰宇记》 卷106洪州南昌县: 宫亭湖 “在州北,水路三百四

  • 古洞山

    在今浙江松阳县西南。《清一统志·处州府》:古洞山“在松阳县西南二百里。高千仞, 自西南五岭亘入括松界中,有牧龙渊,道书称为成德隐元之天”。

  • 昌江山

    在今湖南平江县东南二里。《舆地纪胜》卷69岳州: 昌江山,“ 《皇朝郡县志》 云: 在平江县境。有仙人艾君居之,有石坛、美蓉池、金线洞、飞仙石、温泉。山有别出凡五: 曰天岳,曰雷台,曰雷公,曰天柱,曰

  • 函谷关

    ①旧函谷关。战国秦置,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三十里。《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说秦惠王:“东有肴、函之固。” 又,《楚策一》 张仪说楚王: “秦之所以不出甲于函谷关,十五年以后攻诸侯者,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

  • 榆林窟

    又名万佛峡。在今甘肃安西县南一百五十里踏实乡境内榆林河谷两岸。始建于北魏,其后历代都有兴建。现存石窟四十一个,东岸三十个,西岸十一个。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万佛峡。在甘肃省安西县城南

  • 兴德府

    唐乾宁四年(897)升华州置,治所在郑县(今陕西华县)。光化元年(898)复为华州。唐乾宁四年(897年)升华州置,治郑县(今陕西华县)。辖境同华州。光化元年(898年)复为华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