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龙泉山

龙泉山

①在今北京市房山区东北。《方舆纪要》卷11良乡县:龙泉山在“县西十五里,下有石龙口,出泉不竭,东流入盐沟河”。

②在今山西石楼县东南。《元和志》卷12石楼县:“龙泉水出县东南,去县十里。山下牧马,多产名驹,故得龙泉之号。”《方舆纪要》卷41称:龙泉山在隰州北七十里。当为此山。

③在今山西隰县北。《元丰九域志》卷4隰州隰川县有龙泉山。《方舆纪要》卷41云:龙泉山“(北)接石楼县界,山下牧马多产名驹,因名。后周以此名郡”。

④在今浙江余姚市城西。《方舆纪要》卷92余姚县:龙泉山在“县治西。一名灵绪山, 一名屿山。三峰挺秀,南俯姚江,泉虽微而不竭,谓之龙泉”。

⑤在今福建永泰县东五十里。《清一统志·福州府一》:龙泉山,“其巅有湖曰雁湖,地高水深,与侯官雪峰山相望。古谚云,雁湖深,雪峰沈;雁湖浅,雪峰现”。

⑥在今福建长乐市东南二十余里。《清一统志·福州府一》:龙泉山“有卧牛、仙冠、品石、梯云、莲花五峰,并高峻。仙冠峰之麓,有巨石,宋朱子勒‘朝阳’二字。其南群峰连接”。

⑦在今湖北崇阳县西南。《舆地纪胜》卷66鄂州:龙泉山“在崇阳县西南四十里。高三百余丈,周二百里。山有洞,好事者持炬入之,行可数十步渐坦平如人居室,可容千百众。有石渠泉流清驶,乡人号曰鲁溪岩。……岩有茶甚甘美,曰龙泉茶”。

⑧即灵泉山。在今湖北武汉市江夏区城东六十里。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第六子楚王朱桢就藩武昌后,于此修建陵寝,其后庄、宪、康、靖、端、愍、恭、贺皆葬于此。现有遗迹可寻者,陵园八处,碑亭三座,墓碑四通。

⑨古名分栋山、长松山。在今四川成都平原东南边缘,为成都平原与川中丘陵之分界山。起自东北绵阳市,止于西南之乐山市。平均海拔600米,最高为1051米。山之东北段为沱江切割成金堂峡,西南段为岷江切割成嘉定三峡。清嘉庆《四川通志》卷10简州:龙泉山“在州西北七十里。长松山之左,发脉怀州,绵互数百里,达于仁、井。其巅有关索寨”。

⑩在今四川茂县南。《隋书·地理志》:北川县“有龙泉山”。《新唐书·地理志》 汶山县:“有龙泉山。”《寰宇记》卷78汶山县:龙泉山“在县南四十八里。山下有湫, 水号曰清池, 一曰龙池。时或水旱, 民祷必应。若放牝马于其侧, 多生骏驹”。

(11)在今陕西富平县西北十五里。有唐中宗定陵在此。


(1)又称灵泉山。在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城东。东北—西南走向,主要由石灰岩、页岩构成。最高点海拔232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六子朱桢被封为楚昭王,就藩武昌后,在此修建陵寝,其后庄、宪、康、靖、端、愍、恭、贺八王皆葬此。曾有“龙泉圣地”之称。明亡后遭破坏,保存较完好的仅昭陵。(2)在四川省中部、成都平原东侧。北起绵阳市,南到乐山市境内岷江平羌峡。古名分栋山。明于山北故灵泉县置龙泉镇,遂以名山。东北—西南走向。山脊海拔700~1000 米。最高峰龙泉驿山(长松山),海拔 1051 米,在成都市东南。为岷江与沱江分水岭。东缓西陡。北段为沱江切割,形成金堂峡,为沱江小三峡之一。南段为岷江切割,形成犁头峡、背峨峡和平羌峡,合称岷江小三峡。


猜你喜欢

  • 长门川

    在今青海乐都县西。《水经·河水注》:湟水“又东, 吐那孤、长门两川,南流入湟水”。清康熙《碾伯所志》:长门川“在所治西,流入湟水”。

  • 李晏镇

    明置,属景州。在今河北景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3景州:李晏镇,“《旧志》:在州东北,当胡卢河南岸。此为东李晏口”。

  • 勺梁

    又名三梁亭。战国赵地。在今河北望都县西。《水经·滱水注》 引《竹书纪年》曰:“燕人伐赵,围浊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鹿,败燕师于勺梁。”即此。古邑名。战国赵邑。又称三梁。在今河北省望都县西。《古本竹书纪

  • 江潭

    在今安徽休宁县西七十里桐子溪入率水口,古为率水竹筏航运起点。《方舆纪要》卷28休宁县“蓝渡桥”条下:“元置江潭务于河村溪口,即今县西七十里之江潭也。明置黄竹岭巡司于此。”

  • 思乐县

    1917年改思陵县置,属广西镇南道。治所在今广西宁明县东海渊镇。1928年直属广西省。1953年并入宁明县。旧县名。1916年由宁明县承审之上思州、思陵两土司辖地合置,治海渊(今广西宁明县东海渊镇)。

  • 长春堡

    ①又名新立屯。即今吉林长春市南四十里永春镇。光绪《吉林通志》卷12:清嘉庆五年(1800)“于长春堡设理事通判,名长春厅”。即此。②在今贵州黎平县南。《清一统志·黎平府》:长春堡“在永从县(今永从乡)

  • 丰谷堡

    亦作丰谷井。即今四川绵阳市东南丰谷镇。清嘉庆《四川通志》卷30绵州:丰谷堡“在州东三十里,即今丰谷井。嘉庆五年乡镇士民公筑,直隶州盐捕州判、潼绵营驻防额外委两署在焉”。

  • 即鄇田。春秋周邑。在今河南武陟县西南。《左传》: 成公十一年 (前580),“晋郤至与周争鄇田”。杜注: “鄇,温别邑。今河内怀县西南有鄇人亭。”

  • 回水

    即曲水。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大凌河两源会合处。《资治通鉴》:东晋咸康二年(336),“(段)辽别遣段兰将步骑数万屯柳城西回水”, 即此。即“曲水”。

  • 宽城子

    在今吉林长春市。清道光五年 (1825) 长春厅移治于此。光绪十四年 (1888) 为长春府治。三十一年中日 《北京条约》 订定开为商埠。1913年为长春县治。民国魏声龢《吉林地志》: “长春县,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