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中书令

中书令

官名。① 西汉为“中书谒者令”简称,武帝时置,由宦者担任,掌收纳尚书奏事、传达皇帝诏令,成帝时改中谒者令。参见“中书谒者令”。②魏晋南北朝为中书省长官之一。三国魏文帝初年分秘书置中书省,以秘书左、右丞刘放、孙资分任中书监、令,并掌收纳章奏、草拟及发布皇帝诏令之机要政务,皆位三品,无所轩轾,唯入朝时班次略低于中书监。职权甚重,“见信于主,制断时政。”(《三国志·辛毗传》)吴国则仿西汉制度,置为中书长官,主草拟诏令。西晋承魏制,传宣皇帝旨意,贵重尤甚,虽资位逊于尚书令,实权则过之。入选者皆文学之士。常以宰相、诸公兼领。东晋纳奏、拟诏、出令之职移归散骑省、西省,中书省遣侍郎一员分任草诏,中书监、令遂成闲职,极少并置,多授予宗室亲王、大臣以示礼遇,或由宰相、诸公兼领。南朝中书省复掌纳奏、拟诏、出令,然权归中书舍人,监、令名为长官,品秩升高,多用作重臣加官。宋仍三品; 梁明令中书令品秩低于中书监,十三班; 陈亦然,三品、秩中二千石。北朝略同。《北齐书·陈元康传》: “元康既贪货贿,世宗内渐嫌之,元康颇亦自惧。又欲用为中书令,以闲地处之。”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二品中,二十三年改三品,北齐因之。隋朝罢中书监,遂专为中书省长官,又随省改名内史令、内书令,复掌纳奏出令之任。唐高祖武德三年(620) 复名中书令,员二人,正三品,为中书省长官,总判省事。与门下省、尚书省长官并为宰相,在政事堂共议国政。地位尊崇,师长百僚,主持决策出令之大政,承受、宣布皇帝旨意,付中书舍人草成诏敕,审复认可后呈皇帝批准,付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高宗以后在三省长官中最为重要,裴炎为中书令时,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后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遂专秉政事笔,成为首席宰相。玄宗以降,不轻授人,而以中书侍郎主持省务,实行宰相轮番秉笔制。代宗大历二年(767) 升为正二品,名义崇高,罕预政事。唐朝中后期常加“检校”名义,用为褒赏功臣、藩镇的加官,号为使相,位或低于侍中。五代亦然。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曾改名西台右相,咸亨元年(670) 复旧; 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改名凤阁内史,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玄宗开元元年 (713)改名紫微令,五年复旧,天宝元年 (742)改名右相,肃宗至德二载 (757)复旧。北宋前期为二品寄禄官,仅表示品阶俸禄,无职事,作为亲王、枢密使、留守、节度使等之兼官,号使相,不预政事,不签署朝廷命令,唯于除授官员敕书末尾,存其官衔。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复为中书省长官,正一品,然因官高未尝除授,而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代行其职。南宋省。辽兴宗重熙十三年(1044)复置,为南面官署中书省长官,或用作亲王、大臣尊号。西夏建国初期为全国政务长官,位极尊荣,掌宣发命令,多由党项宗室亲贵担任,汉官位显功著者亦任之。金初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并立,然中枢政务实由尚书省主持,中书令仅为显贵尊号,熙宗至海陵王时,例由尚书右丞相兼任,纯属虚衔,后随省废。蒙古国时期汉人文官“必阇赤”或有此号,乃汉人随意选择的译名,非实称。元朝以中书省为全国最高政务机构,设中书令一员为长官,典领百官,初委任大臣,世祖以后,例以皇太子兼领,不常设,中书省政务实由左、右丞相主持。明初罢。


官名,在汉朝为“中书谒者令”的简称,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汉书·司马迁传》:“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三国魏文帝改秘书令为中书令,掌机密,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晋、宋、齐、梁、陈、北齐、北魏皆沿置,隋避国讳,改称内史令。唐代时称内史令,时称中书令,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等,其佐官有侍郎、舍人等。宋代中书令掌佐天子议大政、宣奉命令等,基本上与唐同。元代中书令掌领百官,会决庶务。见《通典·职官三·中书令》、《晋书·职官志·中书监及令》、《宋书·百官下·中书令》、《南齐书·百官志》、《魏书·官氏志》、《隋书·百官上、中、下》、《新唐书·百官二·中书省》、《宋史·职官一·中书省》、《元史·百官一·中书令》。

猜你喜欢

  • 卫候直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由隆福宫卫候司改名,简称卫候司。秩正四品(或升正三品)。领东宫挖鹤卫士,兼掌仪从金银器物。隶詹事院。英宗至治三年(1323)罢,泰定帝泰定四年(1327)三月复置,

  • 内阁承宣厅副厅长

    官名。清末责任内阁属官。宣统三年(1911)四月设责任内阁,始置。一人。简任。佐厅长管理本厅事务,厅长有事故时代理其职。

  • 帕察沙布伯克

    官名。清朝在新疆设的地方官员,掌巡辑牢狱等事。参看“伯克”条。

  • 税务处会办

    官名。北洋政府置,为税务处的副长官。见“税务处”。

  • 里监门

    秦汉时掌管里门的吏卒,主里门开闭,百姓出入。看守里门的小卒。《汉书·张耳陈馀传》:“秦灭魏,购求耳千金,馀五百金。两人变名姓,俱之陈,为里监门。”

  • 牙门

    ①官名。即“牙门将”的省称。②麴氏高昌国官员议事处所。《周书·高昌传》:“官人虽有列位,并无曹府,唯每旦集于牙门评议众事。”③官员办公府署的别称。即衙门。《北史·宋隐传》:“(宋世良为清河郡太守,)每

  • 左藏令

    官名。西晋少府属官,东晋省。南朝梁、陈皆置,隶太府卿,梁流外三品勋位。北齐为太府寺左藏署长官,从八品上。隋朝沿置,有二员,正八品,炀帝大业三年(607)升为正六品。唐朝置三员,从七品下,掌钱帛、杂彩等

  • 陶正

    官名。制陶工匠长官。西周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昔虞阏父为周陶正”。杜预注: “当周之兴,阏父为武王陶正。”战国齐也有官印存在。官名。周置,掌制造陶器之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昔虞阏父为

  • 计议官

    官名。南宋高宗建炎四年 (1130),御营使司并归枢密院为机速房,改御营使司干办公事置,正八品。绍兴十一年 (1141) 罢。又南宋都督府、宣抚处置使司、制置使司、三衙等官署亦置。金章宗明昌六年 (1

  • 典春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地官府司仓下大夫属官,掌粮食的春制,下设典春下士以佐其职。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