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六典

六典

① 周朝六种治国法典合称。即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属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六官分掌。《周礼·天官·大宰》:“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国。一曰治典,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二曰教典,以安邦国,以教官府,以扰万民。三曰礼典,以和邦国,以统百官,以谐万民。四曰政典,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五曰刑典,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六曰事典,以富邦国,以任百官,以生万民。”②殷朝六大分掌之法的合称。《礼记·曲礼下》:“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郑玄注:“典,法也。此盖殷时制也。”③隋朝内官合称。隋置六尚,分管六典: 典琮、典赞、典栉、典器、典执、典会,各三人,视流外二品。分掌琮玺器玩、导引朝见、中栉膏沐、樽彝器皿、扇伞灯烛、财帛出入。炀帝演为“二十四典”。


宫中女官,隋置,即典琮、典赞、典栉、典器、典执、典会。见《隋书·后妃传序》,参看“六司”条。

猜你喜欢

  • 亚卿

    爵名。春秋战国置。比上卿低一等的卿大夫。《左传·文公六年》: “先君是以爱其子,而仕诸秦,为亚卿焉。”《史记·乐毅列传》:“乐毅于是为魏昭王使于燕”,“遂委质为臣,燕昭王以为亚卿。”官职爵位次于上卿、

  • 司调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556),置有司调中士、下士,北周于其上加置此职。武帝时明克让自仪同三司累迂此职。王仲荦《北周六典》列为正四命。隋文帝开皇元年 (581) 罢。

  • 征税科

    海关征税部职员的一种,即“内班”。见“征税部”。

  • 刻漏典事

    流外官名。唐初置,检校刻漏。见“五官挈壶正”。

  • 太庙斋郎

    见“斋郎”。官名,三国魏置,隶太常,属太庙令,八品,掌郊庙祭祀杂务。两晋、南朝皆置。北魏分太常斋郎和祀官斋郎,前者为从七品中,后者为九品中。唐朝太常寺置太庙斋郎一百三十人,其所领两京郊社署置郊社斋郎一

  • 督办军务善后事宜

    省的军政长官。北洋政府设置,见“省都督”。

  • 南京六部

    官署名。即明朝南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洪武(1368—1398)中,建都南京,设六部。永乐(1403—1424)迁都北京后,移至北京。南京留置礼、刑、工三部,均加“南京”二字。仁宗即位,去“南

  • 都右司徒

    官名。战国置。《古玺汇编》第二一号:“囗都右司徒”。

  • 提辖检察官

    官名。南宋左藏南库置为次官,员一人,位在提领之下。

  • 从事祭酒

    官名。东汉末州府属官,常为荣誉散职。位在治中从事下。官名,东汉末年置,为州府属吏,散职,无固定人数,地位尊显,多以年高博学者为之。汉末蜀益州、荆州也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