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册命

册命

帝王祝告天地宗庙,册立后妃,封赏臣子所用的文书。《尚书·周书·顾命》:“太史秉书”,“御王册命”。后用指册立或册封之事。


(1)亦作策命,为西周至春秋时周王任命官员的制度。册命之制,在西周以前即已产生,至西周时已发展成为比较完善的制度。凡内服百官与外服诸侯,以及诸侯国的命卿(大国三卿,二卿由周王册命;小国二卿,一卿由周王册命,谓之命卿)均由周王册命。西周时代周王亲临册命,册命授职与舆服赏赐同时进行,授职称命,赐服称赐,也可以互称。授职与赐服分别为册命的两项主要内容,并载于册。西周册命金文在“王曰”、“王若曰”之后即为册命的内容。册命的内容一般先直呼受命者之名,然后叙述册命的原由,或加以告诫。其次宣布受命者就任某官,职司何事,以及赐予祭酒、服饰、车饰、马饰、旂旗、兵器、土地、臣民及其他;并嘱以“敬夙夜用事,勿废朕命”。册命的地点多在太庙的太室;若册命在王畿之外举行,则多在诸侯、臣下的宗庙或另选一地点。册命时并举行仪式,西周册命金文多记述在王到达太室南面就位以后,受命者即由傧者导引入门,立于北向,准备受命。傧者为周王所派,其员额多寡与受命者的爵秩高低有对应关系。《仪礼·觐礼》说:“天子见公,傧者五人,见侯伯,傧者四人,见子男、傧者三人。”册命典礼中的傧者往往为受命者的上级长官,故于册命时傧者立于受命者之右。参与册命者还有两种史官,一为书写册命的史官,一为宣读册命的中官,在册命时,由书命的史官将命书授于王,王即呼宣命的史官宣读册命。参与册命的史官与受命者的爵位高低也有相应的关系,受册命的官位较高,则史官职务亦相应较高。西周册命不但授予男子,亦授予女子。男子受命于朝,称为命夫,妇女受后、夫人之命于家,称为命妇。(2)汉代以策书作为皇帝命令的一种,用于对诸侯王和三公发布的命令。历代称皇帝册封的命令为册命。《朱子全书·历代》说:“册命之礼,始于汉武封三王,后遂不废;古自有此礼,至武帝始复之耳。郊祀、宗庙、太子皆有玉册,皇后用金册,宰相、贵妃、皆用竹册”。

猜你喜欢

  • 廷试

    见“殿试”。科举考试的方式之一。即“殿试”,见该条。

  • 司功书佐

    官名,隋初州置功曹参军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郡,以州统县,改功曹参军事为司功参军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炀帝改州为郡,改司功参军事为司功书佐。参见“司功参军事”。

  • 左右遂伯中大夫

    官名。北周依《周礼》置,为地官府所属,正五命。任左遂伯中大夫者,见《周书·赫连达传》:“六官建,授左遂伯,出为陇州刺史。”亦有不分左右的,《周书·儒林·乐逊传》:“保定二年(公元562年)迁遂伯中大夫

  • 官名。突厥官,沙钵罗咥利失可汗左五咄陆部置五啜: 处木昆律啜、胡禄屋阙啜、摄舍提暾啜、突骑施贺逻施啜、鼠尼施处半啜。

  • 逋逃之臣

    逃亡的臣。《汉书·匈奴传》:“受其逋逃之臣。”

  • 典医署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五品,掌东宫太医,隶詹事院。设于世祖至元十九年 (1282)。三十一年,改掌医署,隶徽政院,寻罢。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立典医监,武宗至大四年 (1311)罢。泰定帝泰定四年

  • 都牧给事

    官名。北魏置。内廷派驻尚书省都牧曹监察政务的官员,亦佐理曹务,掌马及杂畜的牧养。《魏书·宇文福传》: “(宇文福)除都牧给事。”“时仍迁洛,敕福检行牧马之所。福规石济以西、河内以东,拒黄河南北千里为牧

  • 参议政事

    官名。唐朝宰相名号,指以三省长官之外他官行宰相事者。高宗以后渐少,玄宗以后不再用此号。

  • 进拟案

    官署名。宋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置,属刑部,掌进断案刑名文书。南宋因之。

  • 中书郎

    官名。汉代置,属中书令。职掌及置废情况不详。三国吴沿置,仍隶中书令。负责草拟诏书,并常被派出执行重要使命,如孙休即位前,即由宗正与中书郎从会稽迎休至京城。还曾被派典校州郡文书,监察百官。品位虽不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