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署名。明永乐十八年(1420)定都北京,将鸿胪寺官属移往北京,原在南京的鸿胪寺官属仍存,加“南京”字,称南京鸿胪寺。设卿一人,主簿一人,司仪、司宾二署各署丞一人,鸣赞四人,序班九人,品秩各与北京鸿胪
长官的下属官吏,也称“属僚”。《三国志·吴书·孙登传》:“接待僚属,略用布衣之礼。”
将军名号,新莽置。时有奋冲将军刘宏,见《汉书·翟方进传》。杂号将军名,西汉末年王莽置,掌征伐或驻守。《汉书·翟方进传》:“莽闻之,大惧,乃拜其党……宗伯忠孝侯刘宏为奋冲将军……”
元军名。南宋之制,对于戍边或实战的军士,于领俸的口券——熟券之外加发一种口券,称为生券,凭生券可另支一份军饷,一般均折钱付给。仅得熟券的军队称为熟券军,加得生券的军队称为生券军。生券军的军士多较年轻,
南宋时低级吏员的组织。其所属成员统称为小使,分为上名、手分、贴司三个等次。县的主吏——典书、押司可保举品行端正不曾犯赃私罪的手分、贴司三两人就编录司习学,遇编录司有阙,由县上报到州,州委派官员进行考试
官名。五代后梁太祖开平二年 (908)置,乾化二年 (912) 废。
官署名。元朝置。掌收储、发放钞币。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由元宝总库改立,秩正六品,寻升从五品。置达鲁花赤、大使各一员,从五品; 副使三员,正七品。官库名。元置,属户部。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
战国秦对少数民族首领的称谓。参见“真臣邦君公”。
官名,掌管地方军队,护卫京师及京师左郊的武事、治安纠察等。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
官名。战国置,为一里之长,掌里之政令。北魏亦置,为地方基层行政官吏。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负责核实户籍,征发徭役。里长最初可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