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吏部侍郎

吏部侍郎

官名。①两晋南北朝吏部郎资深勤能者可转侍郎。参见“吏部郎”。② 隋初吏部司长官。隶吏部尚书。初为六品上,文帝开皇三年(583)升从五品。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选部郎”。③ 吏部次官。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始置,员一人,唐增为二员,居六部侍郎之首,正四品上。高宗、武则天、玄宗时曾随本部改名司列少常伯、天官侍郎、文部侍郎,寻各复旧。初分掌八、九品文官铨选,称东、西铨,睿宗景云(710—711)以后,与尚书通掌六品以下文官铨选。时尚书常由宰相兼任或为外官带职,部务实由侍郎主持。中唐以后,职权日轻。五代因之。北宋初为四品寄禄官,表示品级俸禄,不预部务,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成为职事官,置二员,从三品,协理部务,分领侍郎左、右选,掌较低级文武官员的铨选,各设郎中或员外郎佐之。详见“侍郎右选”、“侍郎左选”。或命官兼摄,亦称左选侍郎、右选侍郎。南宋又称侍左侍郎、侍右侍郎。辽朝为南面朝官。金朝置一员,元朝置一至三员不等,皆协理部务,正四品。明朝沿置,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以后定置左、右侍郎各一员。


官名,三国魏置。魏改选部为吏部,其长官为尚书,其下辖有吏部曹,其主官称侍郎、郎中、或吏部郎,掌选举和祠祀事。后世多沿置;隋炀帝定制侍郎为六部尚书的副长官;唐沿隋制。《新唐书·百官一·吏部》:“侍郎二人,正四品上……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德行、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放,为之注拟。”

猜你喜欢

  • 军功入仕

    因战功而入仕的制度。秦在战国时规定因作战有功可授予官爵。《韩非子·定法篇》记其制度说:“商君之法曰,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 屯骑尉

    官名。隋文帝开皇六年(586) 置为从六品散官,番直出使监检。炀帝大业三年(607) 罢。武散官名。隋开皇中置,秩正六品下。

  • 宣武将军

    官名。金朝武散官三十四阶第十八阶,从五品下。元朝亦为三十四阶武散官第十八阶,从四品,宣授。明朝亦置,为武职从四品之初授。清初沿置,为武职中属绿营者从四品之封赠。乾隆二十年(1755),改宣武大夫。五十

  • 交阯道监察御史

    官名。明永乐十八年 (1420)置,为永乐、洪熙、宣德时诸道监察御史之一,掌纠劾百官,主察交阯布政司 (今越南境内),并协管两京、直隶部分衙门、卫所卷宗照刷工作。宣德十年 (1435)革。

  • 副本库

    官署名。清朝内阁所属之办事机构。设于清中期以后。雍正七年(1729)定京内外衙门之题本、副本俱送内阁,由阁照红本用墨笔批录,存贮皇史宬。后来专设副本库收贮副本。其司员由大学士于满、汉中书内派委,无定员

  • 磨勘院

    官署名。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以官吏清浊混淆,难以甄别,置磨勘京朝官院与磨勘幕职州县官院,总称磨勘院。掌京官、升朝官及幕职州县官考课之事,设知京朝官考课与知幕职州县官考课分领其事。四年,改磨勘京

  • 舟虞

    官名。管理舟船之官。《吕氏春秋·上农》:“泽非舟虞不敢缘名。”高诱注: “舟虞,主舟官。”官名。春秋时晋国等有此官,掌管舟船。 《国语·鲁语下·诸侯伐秦》:“诸侯伐秦,及泾莫济……叔向退,召舟虞与司

  • 石济水次仓丞

    官名。北齐置。参见“石济水次仓令”。

  • 奚官

    官名。掌养马。宋代苏轼《韩榦十四马》:“老髯奚官骑且顾,前身作马通马语。”

  • 港务班

    海关海事部地方机关三班之一。见“海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