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团练使

团练使

官名。唐肃宗至德、乾元(758—760) 中置于诸道,大者领十州,小者领三、五州,掌本地区防务,又称团练守捉使。代宗时诸州刺史皆兼本州团练使,旋废。唐后期诸州刺史不兼防御使者多带此衔,诸道不设节度使者,多以都团练使(或都防御使)总领军务。五代沿置。宋朝团练州置,多不驻本州,无职掌,仅为武臣寄禄官。北宋前期官品不详,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定为从五品。辽朝为团练使司长官,属南面方州官,下设团练副使、团练判官。宋初常授予党项熟户首领。太宗雍熙二年(985) 李继迁占银州,设此以封酋豪。元昊建西夏,亦置,为军职,领三至五百族帐,位在刺史上。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于耀州、邠州置团练安抚劝农使司,每司置使二人。


官名。唐始置,在没有节度使的地区设都团练使、团练使,掌本地区军事,常与观察使、防御使互兼,又曾与防御使互易称号。代宗时令刺使兼团练使。宋代团练使为虚衔,由武将兼,官阶高于刺使,低于防御使。辽承唐制,在各州设团练使司,置团练使、团练副使、团练判官。明废。见《新唐书·百官四下·节度使、团练使》、《宋史·职官六·防御使、团练使》、《辽史·百官志四·团练使司》。

猜你喜欢

  • 步军司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简称。

  • 中书左丞

    官名。元、明初皆置,沿革、品级同右丞。详“中书右丞”。

  • 札萨克

    官名。亦作“扎萨克”。蒙古语音译,意为“藩封掌印”,即“一旗之长”。掌一旗之政令。清朝内、外藩蒙古及哈密、吐鲁番回部每旗设一人。世袭者循例题请,特简者由理藩院于每旗之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塔布囊等

  • 议长

    官名。清末各省谘议局长官。详“谘议局议长”。又,内阁总理大臣会议时充议长。

  • 部落

    原始社会中的一种社会组织。它由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胞族或氏族组成。部落有自己的名称、领域、方言、宗教和习俗。并有自己的权力机关——部落议事会。各氏族的酋长和军事首领都是部落议事会的成员,负责处理部落中的

  • 陶工中士、下士

    官名。《考工记》说:“陶人为甗、盆、甑、鬲、庾。”北周置陶工中士,正二命;陶工下士,正一命。掌罇、彝、簠、簋等器的制造,属冬官府司土中大夫。

  • 壮武将军

    官名。南朝齐置,梁武帝天监七年(508)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二班,普通六年 (525)改为十壮将军之一,班次稍有降低,陈改为拟六品、比秩千石。唐朝为武散官,正四品下,北宋初为正四品武散官,神宗元丰

  • 县门下掾史

    县门下吏名。汉置县门下掾与门下史,均见《两汉金石记》一一《邵阳令曹垒碑》,其职掌为办理县廷内部事务。《晋书·职官志》不载,而《晋书·刘卞传》有门下史。

  • 王会司郎中

    官名。即“王会清吏司郎中”。

  • 左监门卫大将军

    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 改左监门府为左监门卫而置,一员,正三品,德宗贞元二年(786) 置上将军以前为长官。掌宫城诸门禁卫及门籍; 行幸,则率属于衙门监守。宋朝置为环卫官,无定员,无职掌,多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