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将军府

将军府

1、指将军的治所和幕府。汉朝将军位比公者四: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汉制,位同公者开府,府员有长史、司马各一人,秩千石,司马主兵,如太尉。从事中郎二人,六百石,取参谋议。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三十一人。大将军领兵营五部,部置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军司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军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长一人,比二百石。又有军假司马、假候为副。还有外刺、刺奸等。其后,历代多沿置。

2、民国三年,袁世凯置将军府,直属大总统,名义上为最高军事顾问机关,设将军若干人,以陆海军上将、中将任之,其实是承大总统之命,会议军政,校阅军队,特任上将军一人管理府中事务。不久即废。


官署名。北洋政府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六月三十日下令裁撤各省都督, 七月十八日公布《将军府编制令》,在京师设置将军府,直属于大总统,作为最高军事顾问机关。设上将军和将军,员额均不固定,由大总统于陆、海军的上将或中将中特任。上将军和将军承大总统之命,会议军务,检阅陆海军,或派驻各省, 组织将军行署,督理军务。留在京师将军府的多冠以威字为称,如段祺瑞称建威上将军,蔡锷称昭威上将军。派往各省的将军,其名号多冠以武字为称,如江苏的冯国璋称宣武上将军,安徽的倪嗣冲称安武上将军,派在东三省的另冠镇字为称,如奉天的张锡銮称镇安上将军;各省以文官(巡按使)兼充督理军务的,则只加将军衔。管理将军府事务者, 即以“管理将军府事务”为称,由大总统特任上将军一人充任。府内置事务厅,设厅长一人,事务员四人,参谋、训官各四人,秘书、书记各二人。另有参军若干人,由大总统任命,位次将军。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元旦, 临时执政段祺瑞下令撤销将军府,但将军名号仍旧沿用。

猜你喜欢

  • 武德使

    见“皇城司”。

  • 司籍所

    官署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由大都等路断没提领所改置,隶中书省刑部,掌孥收产没之籍。设提领、同提领各一员。官署名。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改大都等路断没提领所为司籍所,掌理犯刑案者财产籍

  • 水师

    官名。周朝置。掌水之官。《国语·周语中》:水师监濯。”韦昭注: “水师掌水,监涤濯之事也。”官名。1、掌水的官。《国语·周语中》:“水师监濯。”注:“水师掌水,监滌濯之事者。”2、以水为官名。《左传·

  • 徽猷阁学士、直学士

    官名。见“徽猷阁”。

  • 北枢密院

    官署名。辽朝置。亦称“契丹枢密院”,简称“北院”。始置于世宗大同元年(947)。初掌契丹及部族事务,后逐渐成为辽朝政治中心,为辽最高执政官衙。主要管理契丹及其他部族军、政事务。长官为北院枢密使,下设知

  • 大都将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477—499)中尉无曾任此职,并为使持节、侍中、都督南征诸军事、征西大将军,是总率诸军讨伐青、徐等地的统帅。

  • 郡都尉

    官名,汉置,原名郡尉,景帝中二年更名郡都尉,俸比二千石,佐郡太守典武职甲卒,掌治安,防盗贼。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郡尉》,《后汉书·百官志五·州郡》。官名。战国时,秦及三晋诸县均有尉,郡当亦有尉。秦

  • 县维那

    县僧官名。北魏置,《魏书·食货志》说:“庄帝初……制,……诸沙门……粟入外州郡仓七百石者,京仓三百石者,授县维那。”掌本县僧人的剃度,僧人行旅的文移以及僧祇粟的管理。北齐改称县沙门曹。金代亦以县维那管

  • 中书郎

    官名。汉代置,属中书令。职掌及置废情况不详。三国吴沿置,仍隶中书令。负责草拟诏书,并常被派出执行重要使命,如孙休即位前,即由宗正与中书郎从会稽迎休至京城。还曾被派典校州郡文书,监察百官。品位虽不很高,

  • 枢辅

    官名。明朝用称内阁辅臣出掌兵事之官。仅见于天启元年(1621)内阁大学士孙承宗督师经略山海关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