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游击将军

游击将军

官名。汉朝始置,为杂号将军之一。武帝时有游击将军韩说。魏、晋为禁军将领,与骁骑将军分领命中虎贲,掌宿卫之任,四品,隶中将军(领军将军)。十六国前凉、北燕亦置。南朝沿置。宋四品。梁武帝天监六年(507),置左、右游击将军,十一班,原游击将军改游骑将军。陈四品,秩二千石。北魏、北齐置为侍卫武职。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499)定为四品上。北齐员五人,四品上,隶左、右卫府。唐高祖武德七年(624)置为从五品下武散官。宋初沿置,为从五品武散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罢。明朝镇戍军中置,位在参将之下,掌率游兵往来防御。


官名。1、汉置游击将军。为杂号将军。统兵专征,后代也有沿置。西汉高祖以陈豨任之,东汉邓隆任之。

2、唐宋时武官官阶,唐代武散官从五品下为游击将军。

3、明代边区守军有游击将军,分掌驻地的防守应援。见《新唐书·百官一·兵部》、《明史·职官五·京营》。

猜你喜欢

  • 司封中士、下士

    官名。《周礼》地官之属有封人中士四人,下士八人,掌封国及都邑的封域社壝及祭祀用的牛牲。北周地官府载师中大夫所属有司封中士,正二命,司封下士,正一命,掌封爵之事,隋以后为吏部司封司之职。北周时开国食邑,

  • 抚北将军

    官名。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置,与抚东、抚西、抚南将军合称四抚将军。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二十三班,地位相当于征北将军。

  • 右民郎

    官名。亦称“右民郎中”。西晋分民曹郎置,为尚书省右民曹长官通称,亦称郎中,六品。东晋省并左民郎。北魏复分置。初属右民尚书,孝文帝太和(477—499)改制后属度支尚书。太和十七年定郎为从五品中,郎中五

  • 典翼刑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为翼王府典官之一,掌刑狱。员额二人,官阶为职同总制。

  • 郡军府录事

    官名。梁置,《陈书·华皎传》记其为晋陵暨阳人,在梁代为尚书比部令史。“(陈)文帝为吴兴太守,以皎为都录事,军府谷帛多以委之。”录事前加“都”字,是表示其职特重,倍加信任之意。

  • 良酝丞

    官名。隋朝光禄寺良酝署置为次官,四员,从九品下。唐朝沿置二员,正九品下。宋初存其名而罕除授。明洪武八年 (1375)光禄司良酝署置一员,三十年改隶光禄寺良酝署,增为四员,从七品。清朝置二员,俱由满人担

  • 宣抚处置使

    官名。南宋初年置,以知枢密院事张浚充任,置宣抚处置使司于秦州,掌川陕、京西、湖北路宣抚之事,许以便宜行事,设属官如宣抚使。后设副使佐之,又设参议官专掌措置财用。官名。见“宣抚使司”。

  • 巡警部参议

    官名。清末巡警部之职官。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正四品,左、右各一员。分判各司事务,稽核司员以下功过,与左、右丞协同核审全国警章。三十二年,改民政部参议。

  • 中司

    唐、宋御史中丞别称。

  • 中台

    ①春秋战国时司徒别称。《周礼·春官·大宗伯》疏:“武陵太守星传曰: 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为太尉; 中台司中,为司徒; 下台司禄,为司空。”②即尚书省,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武则天长安三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