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盛京将军

盛京将军

官名。全称“镇守盛京等处将军”。清朝盛京驻防八旗之最高长官。顺治元年 (1644)设留守大臣一人,驻盛京。三年 (1646) 改称昂邦章京,康熙元年 (1662) 改称镇守辽东等处将军,四年改称镇守奉天等处将军。乾隆元年 (1736) 改今名。统辖驻防旗营之军政事务,综制文武、镇守封疆。将军衙门设主事一人,笔帖式十一人,分办所属事务。所辖有副都统四人,副都统衔总管一人,城守卫八人以及协领、防守卫、佐领、防御、骁骑校等武职,分辖驻防旗营各项事务。光绪二年 (1876) 兼管盛京兵、刑二部及奉天府府尹事务,以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行总督事。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设东三省总督,遂裁。


将军名,又称盛京驻防将军,清置。镇守盛京(今沈阳市)。初以内大臣一人为留守;顺治三年,改昂邦章京。康熙元年徙辽东,号辽东将军。乾隆十二年,移驻盛京。光绪三十三年省,归东三省总督兼摄。其官有副都统(旧为梅勒章京)、城守尉、协领、防守尉等。见《清史稿·职官四·各省驻防将军》。

猜你喜欢

  • 翰林侍讲

    见“翰林侍读学士”。官名。宋始置,属翰林学士院,掌为皇帝进读书史,讲解经义,备顾问应对,其地位略低于侍讲学士。宋初马宗元曾任此职,后多为侍从官以上的兼职。有以台谏兼侍讲者,如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

  • 左司

    官署名。① 初为尚书都省办事机构。隋、唐、五代皆置,隋朝有郎一员,唐朝有郎中、员外郎各一员,为尚书左丞副贰,掌监督管理吏部、户部、礼部十二司政务。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监管吏部、户

  • 中常侍钩盾令

    官名,汉设此官,《后汉书·光武十王列传·刘强传》:“永平元年,强病,显宗遣中常侍钩盾令将太医乘驿视疾,诏沛王辅、济南王康、淮阳王延诣鲁。”中常侍钩盾令为两官的合称。中常侍为一官,秦朝始置,汉朝沿置,掌

  • 羽林右丞

    官名,汉置,属光禄勋羽林右监,佐右监掌羽林右骑。见《后汉书·百官志二·光禄勋》。参看“羽林丞”条。

  • 地权处

    官署名。国民党政府设置,属地政署,办理地权行政事宜。以处长为主官,下设科长、科员,分理处务。

  • 权三司副使

    官名。见“三司副使”。

  • 太子酒局丞

    官名。北齐置。太子酒局长官。

  • 猛威将军

    见“十猛将军”。

  • 司礼监

    官署名。明洪武十七年(1384)始置,为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一。设令一人,正七品,丞一人,从七品。二十八年改设太监一人,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人,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人,正五品,典簿一人,正六品,又设长

  • 各路织染提举司

    元代工部所属机构。设于各路,如晋宁路织染提举司,冀宁路织染提举司,南宫、中山织染提举司;有的称为“局”,如思州织染局,东圣州织染局;有的局以创始人为名,如中山刘元帅局,深州赵良局。分别掌管各地织染事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