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名。明朝宦官御前近侍之一。侍奉皇帝身边,听候差遣。
杂任职名。唐于少府监置一百五十人,为在掖庭织绫的工匠。
授官制度。文武见任官吏未经考察直接得授散阶,为本品最低一阶。
官署名。即尚书省礼部,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礼部。官署名。明代内官有司礼监,简称司礼,负责宫廷礼节、内外章奏等。见《明史·职官三。宦官》。
“尚书五都令史”简称。
官名。参见“纂修”。官名。清始置于国史馆,员额满四人,以内阁侍读学士、侍读中书及部属、科道等官派充;汉六人,以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各官派充,总掌国史编纂之事。北洋政府时期于国史馆、礼制馆、修订法律馆均置
宦官职名。宋内侍省与辽三班院均置,为右班宦官的领班。
宋朝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简称。
幕职名。宋置,见“点检医药饮食”。
金代以司农司官员分察州县官吏的制度。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置司农司,兼采访公事。自司农卿以下各官均须出外巡行,察官吏之臧否而升黜之。《金史·百官志一》记述此制的成效说:“使节所过,奸吏屏息,十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