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古代官职>诸侯王

诸侯王

汉朝封爵的最高称号。高帝初置。西汉王朝建立过程中,分封七个异姓诸侯王,即清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茶、韩王信、衡山王吴芮。刘邦称帝前后,先后翦除异姓诸侯王,仅留下一个势力较小的吴芮; 又陆续分封许多刘姓子弟为诸侯王,即同姓诸侯王。东汉沿续此例。汉初,诸侯王跨州连郡,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直属中央的郡县并存。诸侯王得自置国相以外百官,如朝廷之制,掌握封国军、政、财权。景、武以后,其臣属皆由朝廷任命,诸侯王被剥夺治国权力,仅得衣食租税。诸侯王国或削或减,虽有王国之名,实有郡县无异。


即王。汉高帝初置,初有异姓王,后主要是汉皇子被封之王,其国象古代的诸侯国,故称诸侯王。诸王金印绿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谒者、郎诸官长丞皆损其员。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师古注说:“蔡邕云,汉制,皇子封为王,其实诸侯也。周末诸侯或称王,汉天子自以皇帝为称,故以王号加之,总名诸侯王也。”东汉亦沿称。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历代职官简释·诸侯王》。

猜你喜欢

  • 都老

    少数民族首领名。岭南少数民族,俗好相杀,欲相攻则鸣铜鼓,到者如云。有鼓者号为“都老”。俚人呼其所尊为“倒老”。都老、倒老意思相同。见《隋书·地理志下》。

  • 监福曹

    官署名。北魏置,主管全国佛教事务。《魏书·释老志》:“先是,立监福曹,又改为昭玄,备有官署,以断僧务。”

  • 修内司

    官署名。北宋、金、元皆置。掌宫中营造事。北宋设勾当官。以入内内侍充任。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隶将作监。金朝世宗大定七年 (1167)始置,设使、副使总领司事,秩从五品、从六品。下设直长

  • 大都等处田赋提举司

    见“宣农提举司”。

  • 扬州刺史

    官名。汉置司隶校尉,魏晋以司隶校尉统京师所在之州(号称司州),东晋渡江后罢司隶校尉,而以扬州刺史当其职。南朝诸代均以扬州刺史为京辇重任,以诸王领之,其权任与丹阳尹相表里。

  • 休沐

    即休息、洗沐,指古代官员的例假。汉朝律令规定,吏五日得一休沐。唐朝永徽二年(652)二月定制,百官每十日一休假,称为旬假,又曰旬休。宋朝岁节寒食、冬至,百官休沐五日,上元、中元休沐一日,每旬择皇帝不御

  • 著作

    “著作郎”、“佐著作郎”、“著作佐郎”省称。《晋书·束晢传》:“转佐著作郎”,“迁转博士,著作如故。”夏竦《文庄集》卷一三《议职官》: “号为著作,罔知笔削之事。”分见各条。

  • 正官

    1、在编制的官,与编制以外的官相对说的,并说明此官不是赠官。2、正职,与副职相对说的。

  • 十二卫上将军

    官名合称。唐德宗贞元二年 (786)初置,各一人,从二品,位十二卫大将军上,为每卫最高长官。宋朝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为从二品,余为从三品,无定员,以宗室或武臣为之,皆空官无职掌;南宋初多不除授,孝宗隆兴

  • 膳宰

    官名。春秋置。掌饮食膳羞。王官或称“膳夫”,诸侯官只称“膳宰”。《仪礼·燕礼》: “膳宰具官馔于寝东。”郑玄注: “膳宰,天子曰‘膳夫’。掌君饮食膳羞者也。”官名。周设此官,掌君饮食。《仪礼·燕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