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华严宗

华严宗

唐佛教宗派。因以《华严经》为主要经典,故名。法藏所创。陈隋时法顺(初祖)及隋唐时智俨(二祖)等宣扬华严学说。法藏(三祖)嗣法智俨,学成后恢弘说教。著《华严经探玄记》、《华严经旨归》、《华严经义海百门》等四十余部,阐述“四法界”、“六相圆融”、“十玄缘起”说,阐发法界缘起,故又称为法界宗。该宗视“一真法界”为宇宙万有之本,“圆融无碍”为认识的最高境界,华严思想始得完备。武则天时,尊重法藏,赐号贤首,故亦称贤首宗。圣历二年(699),实叉难陀等译出《华严经》八十卷,武氏为之序文,倍受尊崇,大盛于时。德宗时,澄观(四祖)受封清凉国师。宪宗时,又任全国僧统,发挥贤首教义。其弟子宗密主张佛儒一源,调和佛儒道各家思想,该宗遂形成庞杂思想体系。武宗会昌毁佛后,华严经论散佚,逐渐衰落。高宗时,新罗僧义湘入唐师事智俨,归国后为“海东华严初祖”。玄宗时,其门人又将此宗传入日本。

猜你喜欢

  • 扬权

    《韩非子》篇名。韩非阐述君主集权观点的篇章。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主张。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四方,谓臣民。中央,谓主君。”认为君主量事设谋应隐密而不使人见,须“去喜去恶”、“虚静无为”,专事

  • 李端棻

    1833—1907清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字苾园。同治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同治十年(1871)出督云南学政。光绪五年(1879)转御史,累擢内阁学士。十八年迁刑部侍郎。二十二年,疏请立京师大学堂,

  • 韩麒麟

    433—488北魏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喜文好武。文成帝时赐爵鲁阳男。后为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参军事,谏以仁厚免坑南朝宋升城(今山东长清南)降众,除冠军将军。孝文帝时,拜给事黄门侍郎,招慰徐、兖

  • 竹里

    在今江苏句容市北六十里竹里山间。东晋南朝时,为京口(今镇江市)、建康(今南京市)间重要通道。因途甚倾险,行者号为翻车岘(《元和郡县志》)。东晋隆安元年(397),王恭举兵京口,会稽王道子遣兵戍竹里,即

  • 古代盛酒器。由陶或青铜制成。长颈,鼓腹,下承圈足,形制变化不一。青铜壶自商代到汉代均有流行,商代壶多有提梁,有的细颈、有盖,有的宽口、扁体、贯耳;西周至春秋的多椭方形体,有盖,两侧有耳衔环;战国时壶有

  • 子央

    商王武丁时诸子之一(见殷墟甲骨文)。曾参预祭祀、随王田猎。生病时,商王为之举行禳灾御祭。

  • 扶风都尉

    官名。东汉初年,省诸郡都尉。安帝永初四年(110),因羌人起义,三辅有陵园之守,乃复置扶风都尉。与京兆虎牙都尉并称二营。秩比二千石。

  • 右翊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元代侍卫亲军指挥机构之一。秩正三品。大德七年(1303),由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分立,掌蒙古军士。置营于武清(今属天津)、新城(今河北辛集),衙司在大都(今北京)丽正门内。设都指挥使三员,副都指挥使

  • 高善穆造像塔

    石质佛教造像塔。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酒泉县(今市)城内,有“承玄元年(428)岁在戊辰四月”造塔以愿文题记。塔形别致,下部八面形基柱,每面用阴线刻一身天人像并配以八卦符号;中部圆柱形,阴刻造塔以愿文

  • 博勒呼济农

    即“孛罗忽”。又译孛鲁忽、孛忽,或误作李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