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知识>外郎

外郎

①汉代对散郎之称呼。汉之郎官,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掌宫殿门户,出充车骑。没有固定职务的散郎称外郎。《汉书·惠帝纪》:“赐民爵一级,中郎、郎中满六岁爵三级,四岁二级。外郎满六岁二级”,“谒者、执楯、执戟、武士、驺比外郎”。颜师古注引苏林曰:“外郎,散郎也。”或谓给事宫外之郎,在郎官中地位最低。②宋元时对衙门书吏之称呼。《元曲选》孟汉卿《魔合罗》二:“官人清如水,外郎白如面,水面打一合,糊涂成一片。”③明代对吏员之称呼。《日知录》卷二十四《外郎》:“今以吏员为外郎。”④官名。清代置,为衙门中的低级官员。如八旗都统衙门、驻防将军衙门、兵部武选司、盛京五部等机构内均设,员额不等,位笔帖式之下。一般由官学生考试后选用,秩从九品。属兵部武选司者,由兵部于领催内遴选咨部补授,五年期满并无过犯,经一一交待清楚,本司出具印结,咨部以八品笔帖式即用。属盛京五部者,多为汉军缺,由候补笔帖式内挨补,六年期满,除授州同、州判、县丞。

猜你喜欢

  • 中都国子监

    学校名。明洪武二年(1369)以临濠(今安徽凤阳)为中都,八年置中都国子学,命京师(南京)国子学分官领之。十五年改学为监,依京师国子监例置祭酒、司业、监丞、博士等官,二十六年罢。

  • 驾帖

    文书名。明代东厂、锦衣卫捕人及取死囚赴刑之凭藉。因出自皇帝御旨,故名。始于洪武中。厂卫捕人时,须取原奏情事,并御批,送刑部签发,再送刑科批定,然后有效。但帖上不如政府精微批文有符号可资稽核,易滋弊端,

  • 沈躬行

    北宋瑞安(今属浙江)人,字彬老。与许景衡诸人同游太学,为永嘉九先生之一。从程颐学,兼师同门蓝田吕氏,周行己谓其亦从龚原问学(《浮沚集·沈子正墓志铭》)。生平不喜举业,而好古学,讲礼经丧葬之制。其学以《

  • 应昌之役

    明初与北元的战争。洪武三年(1370),左副将军李文忠奉朱元璋之命,以十万大军出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西北),追逐元顺帝。明军连下兴和(今河北张北)、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闻元顺帝已死,太子

  • 肃州路

    见“肃州”。

  • 李丙

    宋邵武军光泽(今属福建)人,字仲南。以父荫入官,历右修职郎、监临安府都盐仓。著《丁未录》二百卷,记治平四年(1067)至靖康初六十年间议论更革事甚详。乾道中进上。特转承奉郎。又著《丙申录》。今佚。

  • 蜀鉴

    书名。南宋郭居仁撰。十卷。端平中,居仁搜采史传,起秦取南郑至宋平孟昶,上下千二百年间之蜀事,撰成此书。每事各标总题,如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之例;每条有纲有目有论,如朱熹《通鉴纲目》之例。又以考证附目末

  • 巴牙喇甲喇额真

    见“巴牙喇札兰额真”。

  • 白艻城

    西域城名。在高昌郡东境。屡见于吐鲁番出土之十六国文书,北魏时作白棘城、白力城。又讹作白刀镇、白刃镇。唐为蒲昌县。宋作宝庄。明作必残、北昌。清作辟展。在今新疆鄯善境。

  • 季汉书

    书名。明谢陛撰。六十卷。陈寿作《三国志》,以魏为正统,司马光《资治通鉴》仍之。迨朱熹撰《纲目》,始黜魏尊蜀。陛遵照《纲目》义例,尊蜀汉为正统,以吴、魏为僭窃,取《三国志》进行改修。自献帝迄少帝,为本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