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都督
官名。(1)西魏大统初置,北周天和五年(570)省,建德二年(573)复置。多授各地豪望,以统乡兵。刺史、镇将等亦多加此号。(2)府兵组织“旅”之长官。由子都督、都督迁此,再转为大都督。北周为正七命。隋大业三年(607)改名旅帅。(3)北周始为勋官号,正七命。隋为十一等勋官之第九等,从六品上,位仪同三司、大都督下,都督上。大业三年(607)罢。唐初杂用隋制,咸亨五年(674)以其比云骑尉,为正七品上阶勋官。(4)隋代骅骝牧及二十四军马牧、驴骡牧、苑川十二马牧,每牧皆置,一至二人。
官名。(1)西魏大统初置,北周天和五年(570)省,建德二年(573)复置。多授各地豪望,以统乡兵。刺史、镇将等亦多加此号。(2)府兵组织“旅”之长官。由子都督、都督迁此,再转为大都督。北周为正七命。隋大业三年(607)改名旅帅。(3)北周始为勋官号,正七命。隋为十一等勋官之第九等,从六品上,位仪同三司、大都督下,都督上。大业三年(607)罢。唐初杂用隋制,咸亨五年(674)以其比云骑尉,为正七品上阶勋官。(4)隋代骅骝牧及二十四军马牧、驴骡牧、苑川十二马牧,每牧皆置,一至二人。
史书体裁名。以历史事件为主。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
1730—1801清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字胥石。乾隆举人。少以文名,尤熟于史。凡地理、职官、沿革、建置,钩稽探索,尽得其条贯,为章学诚、钱大听所推重。年六十余,流寓京师。著有《读通鉴笔记》、《五代史
书名。清洪饴孙撰。三卷。曹魏官制,纷更升降,与汉大殊;吴、蜀虽名因汉制,亦有异同。而陈寿《三国志》无志、表,裴松之注亦复杂无准。饴孙搜采诸书,撰是书以补其缺。其改“志”为“表”,是便于集三国之异同,汇
①明初安丰(今安徽寿县)人。元末为“义兵”千户,后投归朱元璋,隶李文忠。每战陷阵,屡受创伤。累官管军万户。从靖海侯吴祯巡海上,守平阳。晚年,以宿将从征云南。②唐高祖李渊年号(618—626)。凡九年。
官名。明代因倭寇入侵,乃专设备倭一职于沿海要害处,以进行防御。
西周畿内封国。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遗物有《函皇父簋》、《函皇父匜》等。
城名。又译迭儿密、帖里麻。今阿母河中游北岸乌兹别克斯坦特尔梅兹。1220年蒙古军攻占此城。后属察合台汗国。
官名。清末海军长官。宣统元年(1909)设,一人,正二品,海军副都统加海军正都统衔充。督率巡洋、长江二舰队。每舰队置统领一人,从二品,以海军协都统充。
即“三苗”。
战国后期墨家的三个派别。墨子死后,墨家分离为三派。三墨之说又不相同。一说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亦作柏夫氏或祖夫氏之墨)和邓陵氏之墨。见《韩非子·显学》。一说分为北方相里勤、五侯二派;南方一派,即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