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冠
即柱后惠文冠、獬豸冠。本为战国时楚王所戴之冠。秦御史、汉执法官吏、使节亦戴用。《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魏、晋、南北朝多沿用,亦作侍御史等执法官的代称。唐代为御史大夫、中丞、御史之服。
即柱后惠文冠、獬豸冠。本为战国时楚王所戴之冠。秦御史、汉执法官吏、使节亦戴用。《后汉书·舆服志下》:“法冠,一曰柱后。高五寸,以为展筩,铁柱卷,执法者服之,侍御史、廷尉正监平也。或谓之獬豸冠。”魏、晋、南北朝多沿用,亦作侍御史等执法官的代称。唐代为御史大夫、中丞、御史之服。
官名。十六国前秦苻登置。以尚书苻硕兼任,戍平凉,以对抗后秦姚苌。
阶官名。金元教坊阶官。金二十五阶之第二十一阶,秩从八品下。元十五阶第十一阶,从七品。
官署名。隋炀帝始置于东都洛阳建国门外,以接待周边少数民族及外邦使者,并与之贸易。馆下置四署,东方曰东夷使者署,南方曰南蛮使者署,西方曰西戎使者署,北方曰北狄使者署。各以使者一人主之。后罢,其职隶鸿胪寺
见“符②”。
书名。清陈鳣撰。七十卷。纪传体五代历史,其中纪七卷,表四卷,志十卷,世家十三卷,传三十六卷。陈鳣以朱梁“大逆无道”,后唐虽出朱邪,然本于懿宗赐姓为李,庄宗复奉天祐年号,至二十年立庙太原,合唐高祖、太宗
土司名。明洪武七年(1374)改元大小化等处蛮夷军民长官司置。长官狄姓,传至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革职降为外委土舍,次年裁革,改设流官。治今贵州长顺县西南代化。居民主要为布依族。
?—1868清安徽亳州雉河集(今属涡阳)人,原名张琢,又名张五孩、张五黑。张乐行侄。同治二年(1863)张乐行遇害后,袭爵幼沃王。五年捻军分东西两支,为西捻军,地位仅次于张宗禹,以善战著称。次年为援救
书名。明夏完淳撰。二卷。记叙明末马士英、阮大铖当权,弘光朝廷内部、朝廷与外镇、外镇与外镇之间不和,朋党势成,忙于内部斗争,加速弘光政权灭亡的经过。原著应有八卷,今常见本乃经后人删节,仅存《南都大略》、
土司名。元置。治今四川平武。宣抚使薛氏,传其先于宋时即世袭龙州知州。元至正元年(1341)以征松潘功升宣慰司同知,十一年晋元帅府元帅。明洪武六年(1373)薛文胜降,命仍知州事。十四年置松潘等处安抚司
书名。北宋刘恕撰。一卷。系历史年代学著作。恕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起周共和元年(前841),为中国有确实年代之始,而自伏羲、女娲下及三代历年之数,学者异说纷纭,莫衷一是,恐后人以疑事为信史,妄加穿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