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州
元至元十五年(1278)升英德府置英德路,二十三年降为州。治今广东英德市(英城)。大德四年(1300)复为路,至大元年(1308)又降为州。辖境相当今广东英德、翁源二市、县地。属江西行省。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英德县。
元至元十五年(1278)升英德府置英德路,二十三年降为州。治今广东英德市(英城)。大德四年(1300)复为路,至大元年(1308)又降为州。辖境相当今广东英德、翁源二市、县地。属江西行省。明洪武二年(1369)降为英德县。
1586—1641明末江阴(今属江苏)人,字振之,号霞客。少年好学,喜读奇书,博览古今史籍、图经地志。二十二岁起弃科举业,受母鼓励,不避风餐露宿之苦,不怕葬身丘壑之险,遍游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山水,
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59年在浙江嘉兴马家浜首先发现而得名。其年代约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和上海市,重要遗址有马家浜、青浦崧泽、常州圩墩、吴兴(今湖州)邱城
?—948辽太宗耶律德光庶子,字苾扇。会同三年(940),与检校司徒邸用和使后晋。九年,率五千骑断后晋军粮道。天禄元年(947),护送太宗灵柩回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与太宗弟李胡以兵拒世宗,为安端
官名。清代驻防八旗的专城将领之一。于不设将军、副都统之城设之,正三品。辖兵数百至一千余名不等,总掌本城旗籍和防卫事务。下设佐领、防御、骁骑校等职。其驻在省别置将军或副都统者,由将军或副都统兼辖;未设将
①兵部长官别称。因《周礼》以夏官司马掌兵,故名。②南朝梁太府、少府、太仆三卿的合称。③明初四辅官之一,即夏官。参见“四辅①”。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台湾中部山区和东部纵谷平原。据统计,大陆有2877人(1990年),台湾约30万人(1978年)。因住地与语言的差异,内部有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凯人、卑南人、
书名。莱阳城农学绅商各界人士编。一卷。宣统二年(1910),山东莱阳人民在曲诗文领导下发动抗捐斗争,后作者据此事之口供、私稿,分类纂为是编。凡发难、聚众、从逆、设卡、惨杀、攻城、抗军、谣布、军情、孽亡
罪名。因过失而定罪、量刑不当。《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失鋈足,论何也?如失刑罪。”《晋书·刑法志》张裴曰:“不意误犯谓之过失。”
阶官名。金代置,为内侍阶官,二十五阶之第二十四阶,秩从九品上。元代沿置,为十四阶之第十三阶,正八品。明洪武四年(1371)亦置,以授正八品内官。
?—1867又名任柱。清安徽蒙城人。咸丰元年(1851)在家乡结捻聚义,后为捻军蓝旗将领。七年捻军与太平军联合,随军转战江淮间,后被封为鲁王。同治三年(1864)偕张宗禹与赖文光会师。次年参与在山东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