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宣抚司
土司名。元置。治今四川平武。宣抚使薛氏,传其先于宋时即世袭龙州知州。元至正元年(1341)以征松潘功升宣慰司同知,十一年晋元帅府元帅。明洪武六年(1373)薛文胜降,命仍知州事。十四年置松潘等处安抚司,以薛文胜为安抚使。二十年复改龙州。宣德九年(1434)征松潘有功,升龙州为宣抚司,以知州薛忠义为宣抚使。嘉靖四十四年(1565)宣抚使薛兆乾杀副使李蕃叛乱,次年被擒杀。遂改龙州宣抚司为龙安府,设流官,辖平武、江油、石泉三县。
土司名。元置。治今四川平武。宣抚使薛氏,传其先于宋时即世袭龙州知州。元至正元年(1341)以征松潘功升宣慰司同知,十一年晋元帅府元帅。明洪武六年(1373)薛文胜降,命仍知州事。十四年置松潘等处安抚司,以薛文胜为安抚使。二十年复改龙州。宣德九年(1434)征松潘有功,升龙州为宣抚司,以知州薛忠义为宣抚使。嘉靖四十四年(1565)宣抚使薛兆乾杀副使李蕃叛乱,次年被擒杀。遂改龙州宣抚司为龙安府,设流官,辖平武、江油、石泉三县。
仆(僕)官名。(1)西周置,亦作大仆、大仆正、太仆正。《周礼》列为夏官司马属官,下大夫,掌供天子舆马,传达王命。秦、汉为九卿之一,掌御用车马和畜牧业,秩中二千石。新莽改称太御。东汉复原名,除御用车马外
地名。亦称龙尾关(《大理行记》)。在今云南大理市(下关)。八世纪初期南诏王皮逻阁筑,为南诏、大理立国时都城南面的防戍要地。明洪武十五年(1382),蓝玉等曾由此取大理。因位于洱河下游,故后又名河尾关、
六朝佛寺。遗址在今江苏南京城北鸡鸣山东麓。原为三国吴后苑,晋为廷尉署。南朝梁大通元年(527)武帝在此建同泰寺。据《建康实录》:武帝创同泰寺;寺在宫后,别开一门,名大通门,对寺之南门,取“以协同泰”为
书名。清鄂尔泰、张廷玉、于敏中等奉敕撰修。三十六卷。成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分训谕、典礼、宫殿、经费、官制、书籍等部分。凡宫闱制度,皆一一胪载。嘉庆十一年(1806),大学士庆桂等又纂成《国朝宫
俗称牌子。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时调等各种曲调名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挂枝儿》、《转调货郎儿》、《叠落金钱》、《银纽丝》等。总数达数千个。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
范(範)明末清初福建泉州人。郑成功部将。郑经继延平郡王位,任侍卫,参掌台湾政事。康熙十三年(1674)从郑经入闽攻漳、泉等地。郑经死,参与谋杀郑克,同刘国轩拥立郑克塽,
①东魏武定七年(549)改颍州置。治颍阴县(今河南许昌市)。北周改为许州。②隋开皇初改荥州置。治成皋县(后改汜水县,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大业二年(606)治管城县(今河南郑州市)。三年改为荥阳郡
书名。称涟川沈氏撰。一卷。农学著作。成书于明崇祯后期。凡五十二条。分逐月事宜、运田地法、蚕务六畜、家常日用等四部分,记述浙江湖州一带谷物、蚕桑、畜牧之生产经营活动。
即今辽河。《汉书·地理志》:“大辽水出塞外,南至安市(今辽宁海城东南)入海。”
西汉高密(今山东高密西南)人,字少游。家世本高密大族,祖父徙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少为郡文学史。哀帝时官至尚书仆射。因上书谏封傅太后从弟商及宠臣董贤事忤旨,以此见谴。后被尚书令赵昌陷害,死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