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桓胡骑

乌桓胡骑

汉朝统治下的乌桓骑兵。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摆脱匈奴统治,率众附汉。汉帝以留作宿卫为名,将大批乌桓骑兵编为“乌桓胡骑”,由宿卫兵校尉及司马、胡骑司马统领。“引乌丸(桓)之众服从征讨”(《三国志·乌丸传》),用以击匈奴、鲜卑,镇压农民起义。汉末,袁绍兼并河北,抚有三郡乌桓,宠其名王,收其精骑,用以击破公孙瓒。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大败乌桓于柳城(今辽宁朝阳),得降众20余万,徙置内地,选壮健者编为骑兵,随从征伐,史有“三郡乌桓为天下名骑”之称。

猜你喜欢

  • 哈桑·桃花石·博格拉汗

    ?—1103※东部喀喇汗王朝可汗。苏来曼·阿尔斯兰汗子。11世纪60年代末,为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统治者,拥有桃花石·博格拉汗称号;1080—1103年,为东部喀喇汗王朝可汗。1102年,出兵河中(

  • 巴勒达尔

    ?—1770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札萨克图汗※格埒克延丕勒长子。乾隆六年(1741),袭札萨克多罗郡王。七年,袭札萨克图汗号,授盟长。十三年(1748

  • 阿勒楚喀

    地名。位于吉林省北部,即今阿城县。以水得名,即《金史》按出虎水(一译阿禄祖,俗名阿什河)。清雍正二年(1724),设协领,驻防于金上京会宁府故城。城周2里,南北2门。七年,改建新城。城周3里。乾隆九年

  • 纳里速古鲁逊

    即指今“阿里三围”地区。详见“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355页)。

  • 投下户

    辽及元代诸王、贵戚、勋臣所领有的俘户和私奴。一作头下户。《辽史·地理志》:“头下军州,皆诸王、外戚、大臣及诸部从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团集建州、县以居之”。视户数多寡,分置投下州、军、县、城堡,向本主及

  • 库咕笳

    古土族语音译,意为“问答”。土族传统山歌。流行于青海民和县赵木川一带,故又称“赵木川花儿”,亦称“阿呷哟”(土族语,意为“姐姐”)。形式有两句头、三句头和四句头,但其曲调只有三个乐句。唱时采用重复或加

  • 兰麻

    见“那摩”(929页)。

  • 青海辉特部

    蒙古部名。清代青海辉特人专称。首领为卓哩克图和硕齐之裔。康熙(1662—1722)中,为避噶尔丹乱自准噶尔移住。初隶青海和硕特部,后以罗卜藏丹津反清,自为一部,建札萨克。袭贝子品级辅国公。归西宁办事大

  • 白朗

    地名。亦称平南、配拿木、巴囊、巴朗、白拉、白浪木、巴纳木宗等。相传13世纪西藏著名喇嘛译师巴扎·尼玛扎巴、纳朗·多吉敦炯两人曾同在此地念经,后取二人姓名之首,合称“白郎”。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年楚河中

  • 绥远月刊

    ①国民军绥远都统署之机关刊物。1925年2月创刊。铅印,16开。主要是公布各项法令。由教育厅负责编辑。刊载本区军政、民治之实况。内容有命令、民政、教育、实业、司法、警务、论著、讲坛、公牍、要闻和文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