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兀者

兀者

①元代女真的一支。一作斡者、吾者、斡拙,又称吾者野人。女真语,意为“野”;一说是满语“窝集”的同音异译,意为“大森林”或“深山老林”。分布在今黑龙江下游两岸深山密林里(一说还包括松花江下游两岸的山林地区)。金海陵王天德年间(1149—1153)已见其名。今有人说,其人辽代称兀(乌)惹,金曰兀的改。初属元开元路,后归水达达路管辖,实为水达达女真的一支。至正年间(1341—1368)因不堪元统治者索贡海东青之苛扰,被迫反抗。元数遣兵征讨,均遭顽强抗击。至正十三年(1353),首领搠羊哈等三人率部归降,元给其银牌三面,令“管领吾者野人”。十五年,元又在哈儿分地(今黑龙江下游阿纽依河注入黑龙江处)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处诸军万户府”,统管其军政事务。所在尚无城镇和固定村庄,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狩猎生活。地产貂皮、水獭、海豹等名贵皮张,还专捕名鹰海东青向元纳贡。所属亦乞列部被元招抚后,受命“与高丽民屯田”,使部分兀者人开始接触农业生产。明代被统称为野人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前苏联境内的赫哲族(那乃)等,与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②见“乌济叶特”(342页)。

猜你喜欢

  • 凡担章京

    官名。满语音译。“凡担”,亦作“法一丹”,意为“仪仗队”,“章京”意为“有职守之官”。清初御前仪仗队的主持人。清崇德元年(1636),太宗皇太极曾谕,驾下旗鼓,今后不许再称“旗鼓”,满洲称“凡担章京”

  • 蒙古待遇条例

    袁世凯政府为维护蒙古封建秩序,笼络蒙古王公贵族,争取蒙古王公拥护而采取的安抚措施。先有蒙古王公那彦图等拟定对蒙古王公贵族和喇嘛活佛待遇11条,呈送袁世凯,经民国政府参议院讨论,删除2条,保留9条,通过

  • 喀尔喀车臣汗部右翼左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东至鄂博克图山接本部左翼右旗界,西至库图勒乌苏接车臣汗旗界,南至巴彦温都尔接本部左翼右旗界,北至得勒山接本部中后旗及中末次旗界。有佐领半个。会盟于克鲁伦巴尔和屯盟。康熙四十年(1

  • 莫一大王

    旧时壮族供奉的神祗。流行于广西河池、南丹、宜山、都安、柳江、融安、鹿寨、龙胜等县壮族地区。相传莫一大王为宋代壮族英雄,有移山倒海本领,后被朝廷杀害,变成灵验的神灵。旧时几乎每家神龛上都写着“敬祀通天圣

  • 代本

    藏语音译。亦称戴琫、戴绷、代奔、岱、本、戴絣。原意“箭官”,原为西藏地方政府军职名,相当于团长,管理兵马,防守卡隘,兼管驻防区内行政。清乾隆十五年(1750)设5名,后藏3名,由日喀则都司统辖;前藏1

  • 楼毅

    ?—497北魏大臣。代郡(治今河北蔚县西南)人。先世居漠北,世为酋帅,以部名贺楼为氏(后改楼氏),北魏勋臣8姓之一。广陵王※楼伏连从曾孙,三郎幢将楼安文子。历位内外,稍迁殿中尚书、散骑常侍,赐爵常山公

  • 南夷校尉

    晋时于今云南一带设置治理少数民族的职官。晋武帝太康五年(284一说三年,282)于宁州地置(初置时曾废宁州入益州。惠帝太安元年(302)复置,辖云南大部及贵州、广西部分地区)。多由刺史兼领,下设长史、

  • 谭泰

    1594—1651清初将领。满族。舒穆禄氏。世居珲春。库尔喀部长郎柱子,大臣杨古利弟。初封佐领,隶正黄旗满洲。后金天聪八年(1634),与都统图尔格统左右翼军,略明锦州,晋护军参领。随皇太极伐明,克保

  • 领忽

    辽代官名。辽北面部族官中小部族石烈下有“令稳”之职,转入蒙语作“领忽”,又译“领昆”、“宁昆”。成吉思汗五世族祖察剌孩即有此称。时蒙古部与契丹为邻,役属于辽,故有是称。日本学者那珂通世认为是汉语“令公

  • 元泰定实录

    书名。元官修。起至治三年(1323)九月泰定帝即位。迄至和元年(1328)七月。卷数不详。始修于元统元年(1333,一说二年,1334),由翰林学士王结、张起岩、欧阳玄、成遵等人先后参与修撰。成书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