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克烈

克烈

中国古代北方部落名。又译怯烈、怯列、客列亦惕、克哩叶特等。《辽史》称阻卜或北阻卜。《史集》载,古代其王有7子,皮肤黝黑,故称“克烈”。后诸子各成部落,自立姓氏。一说属突厥语族;另说属于蒙古语族,《辍耕录》将其列于“蒙古七十二种”中,《元史》亦称其为“蒙古克烈氏”。原居谦谦州(今叶尼塞河上游),辽金时,游牧于鄂尔浑河与土拉河流域,分布于肯特山与杭爱山之间。东临蒙古,西接乃蛮,北连蔑儿乞。下分克烈、只儿斤、董合亦惕、撒合亦惕、秃别干、阿勒巴惕6部。经济文化较高,为蒙古地区强部之一,以游牧业为主,始有农业萌芽。11世纪初,景教传入,为统治者所信奉。建初步政治制度,部长称“称禄汗”(或作“不亦鲁黑罕”)10世纪中,被辽征服,首领被委为夷离堇、太师、大王。大安八年(1092),在首领磨古斯率领下举兵反辽,寿昌六年(1100),兵败,磨古斯被杀,子忽儿札胡思嗣,收集部众,势力复振。至其子脱斡邻勒(王罕)为部长时,内讧,兄弟分地而治,屡相攻杀,经蒙古部也速该(成吉思汗父)支援复位,统一本部。曾联合铁木真(成吉思汗)先后击败蔑儿乞、塔塔儿、泰赤乌、乃蛮及诸部联军。13世纪初,与蒙古部由联盟而对立。南宋嘉泰三年(1203),为铁木真所败,部众并入蒙古,逐渐成为蒙古族的组成部分。蒙古国和元朝时期,曾有不少著名将领和大臣出自该部。附:克烈部世系。

猜你喜欢

  • 米兰古堡

    位于今新疆若羌县东北75公里处。据考察系唐代吐蕃戍堡。略呈方形,周长260米。城垣为夯土建筑,四角有望楼。城内遍布夹沙红陶片和灰陶片,上刻圆形与水波形纹。碉堡、佛教寺基用土块建成。碉堡高约20米,底部

  • 不鲁罕丁

    见“夏不鲁罕丁”(1851页)。

  • 和硕特北右末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库鲁克札萨克旗。雍正三年(1725),封多罗贝勒额璘沁达什子达玛璘色布腾为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下设2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2),赐世袭。牧地在布喀河源

  • 袞济斯扎布

    清朝将领。蒙古族。土默特部人。博尔济吉特氏。※俺答汗(阿勒坦汗)玄孙,固山贝子。※固穆第四子。康熙十三年(1674),袭札萨克固山贝子。十四年三月,拒察哈尔布尔尼诱,不从叛,遣使三等护卫舍布斋奏告清廷

  • 蜂筑

    清代云南永昌府葫芦国部落首领。佤族。汉称葫芦王。雍正、乾隆年间人。葫芦国辖今沧源县班洪、班老和与其毗邻的缅甸永邦一带。葫芦国的来历与当地佤族广泛流传的人类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传说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 郑珊

    1811—1897清代书画家。字雪湖、号野桥。安徽怀宁人。回族。幼家贫,仅就学私塾一年。年青时从事商贩,闲暇自学诗、画,积久有成。多画山水,亦写花卉,笔法苍厚、善用积墨,颇得名家龚贤遗风。晚年,名重江

  • 布延彻辰汗

    1555—1603明代蒙古可汗。汉文史籍译作卜言台周、不燕台吉、卜彦伯、卜言台住、不彦七庆台吉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第六世孙,※图们汗长子。万历二十一年(1593)即汗位,驻帐于察哈尔万户,游牧于西

  • 外相

    唐吐蕃主管外事之职官。为“纰论”之意译。详见“纰论”(1265页)。

  • 食羖之次

    契丹传统丧礼祭俗。《辽史·国语解》:“大行殡出,群臣以羖羊(黑色公羊)祭于路,名曰食羖之次。”

  • 噶举派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藏语音译,又作迦举派,意为“口传派”。该派源自印度佛学家谛洛巴大师及尊者阿底峡之教授。11世纪,玛尔巴创立。其曾从阿底峡学法,并在印度亲身闻法于谛洛巴,因其能“领亲语教授之源”,“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