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千户

千户

①吐蕃军事行政建制。藏语称“东岱”,又译作千户所。约7世纪松赞干布掌政后统一吐蕃兵制时建置。统隶于诸“”(“”,藏语音译,意为“翼”)及其长官“如本”(翼长)。是时吐蕃全境共设61个千户,具体分布是:每如辖8个千户、1个小千户和1个近卫千户,共10个千户。吐蕃之伍如、约如、叶如、如拉四翼及上下香雄各10个千户,苏毗如之通颊汉户为11个千户,总计61个千户。千户设千户长(又称部落使)。小千户又称“抚千”,藏语称“东本”。参见“吐蕃兵制”(769页)。 ②职官名。《尚书·牧誓》即有千夫长之武官。宋设千户。金为世袭武职,女真语称“猛安”,隶属于万户,下设“谋克”(百户)。蒙古成吉思汗建国时,曾封授诸功臣95千户,作为世袭军政职务,分领军民。元置大都督府,管辖卫府,卫、府均有千户所,有行军千户、屯田千户、守城千户、挐军千户、钦察千户等名称。设千户为“千夫之长”,隶属于万户。驻守各县者,设千户所统领百户所,上隶诸路万户府。分上中下三等,统兵700以上者为上千户所,500以上者为中千户所,300以上者为下千户所,均置※达鲁花赤1员、千户1员。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驻守重要府、州,千户正五品,为一所长官,统兵1120人,下辖10个百户所,上隶属于卫。明朝亦以此职封授羁縻卫所和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明清封授南方及甘宁青土司中的千户,则称为土千户。参见“猛安谋克”(2077页)、 “千户制”(121页)、“土千户”(64页)。

猜你喜欢

  • 跋黑

    完颜部孛堇(部落长)。亦作孛黑。女真完颜部人。金景祖※乌古迺异母弟,世祖※劾里钵叔父。辽道宗咸雍十年(1074),乌古迺死后,因未能承袭部落联盟长,心怀异志,暗结党羽,与乌古迺子新任联盟长劾里钵对立。

  • 胜州

    州名。隋开皇二十年(600)置,唐仍置。治所在榆林县(今内蒙古准噶尔旗十二连城)。隋、唐曾改榆林郡。辽废。宋景祐(1034—1037)中入于西夏。

  • 内会鸡

    见“纳会鸡部”(1272页)。

  • 白文

    我国白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白族过去曾使用过一种类似汉字的方块白文,流传于知识界,未能普及。解放后,根据党的民族语文政策,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三工作队和云南语委的同志一道,于1956年开始对白

  • 丸都县城

    见“桓都县”。

  • 苏鲁克

    蒙古语音译,原意为“畜群”。通常指蒙古牧区牧工与牧主间的一种牲畜承放制度。清中叶以前蒙古封建王公贵族、旗府、寺院、上层喇嘛等把畜群托给属民代为放牧,称为“放苏鲁克”。一般是牲畜的乳、毛等归牧民,孳生畜

  • 任者

    明代云南临安府钮兀哈尼族首领。明初,朝廷为鼓励农垦,对率众开辟荒山、扩大耕地面积的哈尼族首领授予土官职衔,世领其所开辟地区。与陀比等至京朝贡,因地远族众,请授职以统其众,获准。宣德八年(1433),置

  • 俺不罗寨

    西藏地名。即今羊卓地区元明代译称。地在今后藏羊卓雍湖畔,今属浪卡子县境。元为乌思藏十三万户之一,明时称乌思藏俺不罗寨。洪武十八年(1385),设行都指挥使司,委都指挥佥事司其事。

  • 绥远清丈局

    旧官署名。1926年春,由晋系军阀绥远都统商震设置,隶属绥远都统衙门政务厅,主管重新丈放夹荒、余荒土地,发放土地执照等项事务。实际以清丈、发照为名,肆意索取发照费、清丈费,增加群众负担,并乘机掠夺牧民

  • 石耶洞长官司

    明、清四川土司名。明洪武八年(1375),改石耶洞府置,以宋代名将杨业后裔杨隆为长官。隶酉阳宣抚司(后为“酉阳宣慰司”)。清顺治十五年(1658),长官杨胜美帅众归附,仍授原职,颁给印信、号纸。后其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