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噶朗王

噶朗王

旧时西藏东部一隅的割据土酋。又作“甘南木王”、“呷纳木王”、“波密王”、“噶朗木第巴”。藏语音译,“噶朗木”意为“天”或“上”;“第巴”意为“酋长”、“头人”。相传吐蕃第八代王止贡赞普被其大臣所杀,赞普三子中的怯蚩(一作“嘉赤”、“呷赤”,即“布德巩夹”)逃往波布(清代始称波密),被当地部族民拥戴为首领,府邸修筑在噶朗木的地方,故名。其后裔辖区俗称波龙巴麻布龙珠大小六个流或波曲龙珠波河六域。一说统辖18个宗卡。《波密图志》载:“此间总管只噶朗一名,其子孙即世代相传,垂为衣钵。”主要信奉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波密原隶属元、明、清历代中央王朝的统治,与西藏地方政权有相对的独立性。藏波屡生纠纷、交战。清道光十六年(1836),噶朗王下属头目扎布发难作乱,清军增调援军讨伐,扎布兵败身亡。是年清帝授噶朗王下臣曲结·旺秋绕丹为“噶朗木第巴”,统管波密大权,隶属卫藏,并规定其每年上交给拉萨当局酥油、茶叶等支应差役。光绪七年(1881),噶朗木第巴统治了※白马岗(含今※墨脱县全境),相继派出过十三任宗本。清末,噶朗王拒服驻藏大臣和噶厦政府的节制,驻藏大臣联豫及四川总督赵尔丰曾分路派兵到达该地征剿。1927—1931年藏波又开衅,被噶厦政府军击败,遂亡。噶厦政府在此分设坡堆宗(又作“倾多宗”)、波麦宗(又作“易贡宗”)和波曲宗(又作“曲宗”),俗称为“波密三宗”。

猜你喜欢

  • 济火

    汉牂牁“黑卢鹿”部首领。又作济济火、火济。明贵州水西安氏土司自认为其二世远祖。三国蜀汉建兴三年(225),丞相诸葛亮帅军南征越嶲叟帅高定元(又作高定)及南中大姓首领雍闿、孟获时,曾在今滇东北、黔西北一

  • 平播始末

    书名。明代郭子章撰。2卷。作者曾任贵州巡抚,参与征剿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反叛。全书记载明万历(1573—1620)年间杨应龙作乱情况、及征剿经过等。包括地方奏章、明廷谕旨、有关文牍、军事部署、交战情况、善

  • 金人常服

    金代女真人平时所着服饰。有带、巾、盘领衣和乌皮靴四类。其束带曰吐鹘。巾以皂罗若纱为之,上结方顶,折垂于后。顶之下际两角各缀方罗径2寸许,下附带长六七寸。当横额之上,或为一缩�ᙙ

  • 索巴坚参

    清乾隆时藏族历算学家。甘肃马杨寺(位于今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僧人。《马杨寺汉历心要》藏文改编本的编译者,此书为时宪历(即所谓农历)历书。17世纪末以前西藏尚无时宪历,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进京时曾欲将汉

  • 铁桥节度

    唐代南诏行政机构名。为异牟寻增设节度。据樊绰《云南志》、《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十年(794)三月,南诏异牟寻攻取吐蕃铁桥以东城垒十六,擒其王五人,降其民众十万口。”“吐蕃铁桥节度,本属吐蕃,贞元十

  • 撒儿塔台

    元世祖朝蒙古牧民起义首领。蒙古族。详见阔阔台(2274页)。

  • 匹敌

    见“萧匹敌”(1992页)。

  • 昂木仁

    参见“昂仁”(1412页)。

  • 保活里

    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侏儒”之意。女真之初,民风纯朴,有以此命名者,如始祖函普之弟即名保话里,可能以身材矮小,故名。

  • 德昂语

    我国德昂族使用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德昂族有15426人(1990),主要分布在云南的潞西、镇康、保山、瑞丽、陇川、梁河、盈江和永德等县。国内与它相近的语言有佤语、布朗语、克木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