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圣宗改革

圣宗改革

契丹王朝中兴时期的改革。辽圣宗耶律隆绪是契丹王朝第六代皇帝,从982至1031年,在位50年,是统治时期最长的国君。这一时期,契丹王朝达到了鼎盛。在位期间,对内实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对原部族进行整顿,以所征服的民族与人口的增多,由以前的20部渐扩编成34部。新部族成员部分为原著帐奴隶和被俘人户,反映了劳动者身份的改变;还采取措施,释放奴隶,统和十三年(995)四月,“诏诸道民户应历以来胁从为部曲者,仍籍州县。”大力整顿吏治,任贤去邪,加强法制。统和元年(983),诏谕三京左右相、左右平章事、副留守判官、诸道节度使判官、诸军事判官、录事参军等,“当执公方,毋得阿顺。诸县令佐如遇州官及朝使非理征求,毋或畏徇。恒加采听,以为(考核之)殿最。”太平六年(1026)“诏北南诸部廉察州县及石烈、弥里之官,不治者罢之。诏大小职官有贪暴残民者,立罢之,终身不录;其不廉直,虽处重任,即代之;能清勤自持者,在卑位亦当荐拔;其内族受赂,事发,与常人所犯同科。”法制建设有统和二十四年(1006)诏令:“若奴婢犯罪至死,听送有司,其主无得擅杀。”反映了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太平六年(1026)诏:“夫小民犯罪,必不能动有司以达于朝,惟内族、外戚多恃恩行贿,以图苟免,如是则法废矣。自今贵戚以事被告,不以事之大小,并令所在官司按问。”史称“当时,更定法令凡数十事,多合人心;其用刑又能详慎。”是故“纲纪修举,吏多奉职,人重犯法”,形成一时盛况。这一时期,契丹还“用唐制”,始开科取士,对象主要是汉人。统和六年(988)“诏开贡举,放高举一人及第。”一般每年2—3人、最多统和二十年(1002),仅6人。“澶渊之盟”后,人数大增,统和二十四年(1006) 23人,后每年30—40人,最多太平五年(1025),72人。进一步加强了汉族贵族在统治集团中的成份与作用。(引均见《辽史》)改革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有人以为是契丹社会封建化的重要标志。

猜你喜欢

  • 马黑麻·柯尔克孜

    明代天山乞儿吉思(柯尔克孜)首领。又译马黑麻·乞儿吉思。正德九年(1514),率军随满速儿汗之弟萨亦德(赛德)从费尔干纳进攻喀什噶尔(今喀什)地区,袭取英吉沙尔,逼近叶尔羌(今莎车),追杀阿布·别克儿

  • 赶乌墩

    见“乌墩”(331页)。

  • 河口

    参见“雅江”(2195页)。

  • 嘉木样呼图克图四世

    见“尕藏图旦旺秀”(583页)。

  • 马骥云

    ?—1952辛亥革命志士。原名马少青。河南省固始县人。回族。清末,因贫困,流落武汉,入新军第八镇十五协为兵。1905年2月加入革命团体日知会。次年加入同盟会。1909年在汉口加入共进会,并与陈人杰等组

  • 清江郡

    古郡名。隋大业(605—618)初,改庸州置,治所在盐水县(今湖北长阳西)。义宁二年(618),改为施州(今湖北恩施县),土家、苗等族先民居此。

  • 嘎勒布勒

    萨满教宗教观念之一。鄂温克语音译,“根子”、“图腾”之意。旧时流行于今内蒙古陈巴尔虎旗等地。此地鄂温克人每个氏族都以某一物体作为本氏族的标记,一般是鹰、天鹅等飞鸟,个别的是兽或山。各氏族的人对本氏族的

  • 希布察克部

    清代布鲁特(柯尔克孜)部落名。又译奇卜察克部、乞卜察克部、吉布察克部、希察克部、西布查克部等。乾隆二十四年(1759)归附清朝。其首领图尔底迈莫特乾隆中曾获二品顶戴花翎。在英吉沙尔城(今新疆英吉沙)东

  • 斛律

    ?—414或416南北朝时期柔然可汗。郁久闾氏。※缊纥提第三子,※社仑弟。北魏登国六年(391),柔然诸部被北魏攻破,与兄弟诘归之、社仑、曷多汗一同被俘。不久,父亦兵败跋那山(在今包头西),归降北魏。

  • 马忠良

    清末砖雕工匠。甘肃河州(今临夏市)人。回族。同治光绪年间,生于回族砖雕之乡河州,幼受砖雕工艺熏陶。集民间工艺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擅长花卉草木。作品内容丰富,构图均衡,线条流畅、刀法纯熟,装饰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