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巴图尔珲台吉

巴图尔珲台吉

?—1653

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名和多和沁。绰罗斯氏。※哈喇忽剌长子。一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左右,与父分居,驻牧于额尔齐斯河两岸、亚梅什湖周围。崇祯七年(1634)父死后,嗣位。翌年,达赖喇嘛授予“额尔德尼巴图尔珲台吉”称号。承父业,统辖准噶尔,与鄂齐尔图并为“楚固拉干”(会盟)盟主。借助东西蒙古共同信奉藏传佛教的有利条件,调整并改进与喀尔喀的关系,结束两者之间近百年的纷争。十年(1637),率军助和硕特部固始汗击败青海却图汗。十三年(清崇德五年,1640),与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共同召开卫拉特、喀尔喀各部封建主大会,组成广泛的同盟,增强抵御外敌入侵的能力。并制定《蒙古卫拉特法典》,对协调诸部关系,巩固封建秩序起过一定作用,使各部首领进一步取得谅解,加强了联系。为扩展势力及改善与诸部关系,以女嫁和硕特部鄂齐尔图、土尔扈特部朋楚克,并娶和鄂尔勒克及固始汗女为妻,结成姻亲。在向西向南发展过程中,与哈萨克、柯尔克孜、诺盖等发生冲突,采用战和两手,使之归服。与清廷保持通贡遣使关系。顺治三年(1646),与固始汗等联名向清奉贡表。七年(1650),再遣使入贡。和俄国也有使臣、贸易往来,但对沙俄向准噶尔地区扩展的行径,则坚决予以抵制。在位期间,采取措施,促进准噶尔地区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并于和布克赛尔修建寺院、货栈、住房等,形成具有城镇雏型的居民点,为准噶尔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猜你喜欢

  • 喀尔喀土谢图汗部中右旗

    清外蒙古诸旗之一。牧地当土拉河曲折处。东接本部中右末旗,西至本部左翼左中末旗,南邻军台,北抵本部右翼左后旗。有佐领3。会盟于汗阿林盟。康熙二十五年(1686),西第什哩任旗札萨克。乾隆二十年(1755

  • 沙全

    元初将领。初名抄儿赤。哈剌鲁氏。随父沙的居河南柳泉(今宜阳县西)。五岁为宋军所俘,年18,留刘整部下。中统二年(1261),随刘整归降蒙古,为管军百户。至元三年(1266),从破宋将夏贵于云顶山。五年

  • 胡覩衮

    ①见“耶律乙辛”(1306页)。 ②见“耶律弘古”(1308页)。

  • 杨完者

    ?—1358元朝将领。字彦英。武冈绥宁赤水(今湖南绥宁境)人。苗族。深习武功,众推为长,教苗众习武自卫。受湖广陶梦祯招纳,为苗帅。历任海北宣慰使都元帅、江浙行省参政。至正十六年(1356),调往江浙镇

  • 和林路总管府

    见“和宁路总管府”(1450页)。

  • 崖葬

    葬式之一。将死者置于崖壁或崖穴安葬。主要分布于川、黔、湘、鄂、桂、滇、粤、闽、台、浙、皖、赣、陕等省区。其年代上限可能至夏朝,下限一般至明、清。贵州部分苗族地区和台湾省某些高山族群体中至今仍有此葬俗。

  • 吐豆登

    见“吐豆发”(766页)。

  • 女真大字

    见“女真文”(145页)。

  • 辽史地理志考

    书名。清李慎儒撰。5卷。作者鉴于《辽史·地理志》编纂不精,其中地形讹误,时有可见,引古舛错,比比皆是;辽代四捺钵、五国部、南北各三关,亦皆散见于纪、志、传而乏系统记载。因就本人研究所得,并参考清人研究

  • 上元

    唐代南诏孝桓王异牟寻年号。约784—796年,凡13年。在此期间,异牟寻弃蕃归唐,订“点苍山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