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怒族

怒族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之一。共有27123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贡山3县及兰坪县的兔峨,还有小部分居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县。名称始见于明初《百夷传》,但其先民很早就在怒江和澜沧江流域生息繁衍。今居于福贡县的自称“阿怒”和居于贡山县的自称“阿龙”,均说是怒江的土著,在古代与独龙族先民有密切亲属关系,现贡山怒语仍可与独龙族相通。居住碧江县的自称“怒苏”,据文献记载,其先民是唐代庐鹿蛮部的一支,居于今兰坪的澜沧江沿岸,后来越过碧罗雪山进入怒江定居。元时称“潞蛮”,明以后称怒人。唐宋时先后受南诏、大理政权管辖,元明属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统治,17世纪后除受丽江土知府所属维西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的统治外,还受察瓦隆藏族土千总管辖。辛亥革命后在当地成立“殖边公署”,后又改“设治局”。没有本民族文字,有丰富的口头民间传说。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方言差异极大。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有“转房”习俗。过去男女均穿自织麻布,男子出外常佩砍刀、弩弓。妇女喜戴各种珠饰、银饰。解放前生产力水平低下,大多以山地农业为主,工具简陋,耕作粗放,产量极低,普遍兼事采集和狩猎。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关怀下,经济、文化、卫生、交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逐步改善。

猜你喜欢

  • 挂热古

    门巴族婚姻习俗。流行于西藏部分门巴族地区。“热古”,门巴语音译,即棉线类的纺织物,有多种颜色。结婚日,送迎亲队伍路遇背负者,以背筐内的物满或背的水满为吉兆。届时,新郎或新娘要给背负者颈上及其背筐或背水

  • 刀承恩

    1864—1927清末民初云南西双版纳※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傣族。车里军民宣慰使※刀钧安子。光绪二年(1876),父卒,以年幼,由族人刀耀宗代办司务。至十年(1884),始正式袭职治事。娶

  • 人头桩

    即“焦”(2250页)。

  • 博启图

    ?—1834清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富察氏。一等诚嘉毅勇公明瑞之孙。嘉庆(1796—1820)初袭爵,授头等侍卫。历兵部侍郎、察哈尔都统。道光七年(1827),任吉林将军,继富俊之后,守其成规,治边有

  • 奕赫抵雅尔丁

    1268—1314元朝大臣。回回人。祖籍西域。大都(今北京)南北两城兵马都指挥使亦速马因之子。自幼“颖悟嗜学”,长于西域字语。初为中书省掾,累升江西行省员外郎、吏部主事、刑部员外郎、中书省郎中、翰林侍

  • 豆卢宁

    500或504—565西魏、北周将领。字永安。昌黎徒何(即徒河,今辽宁锦州)人。其先世鲜卑慕容氏,后归北魏,赐姓“豆卢。”柔玄镇将豆卢苌(一作长)之子。骁勇善骑射。北魏永安(528—530)中,以别将

  • 齐燕铭

    1907—1978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河北宛平(今属北京市)人。蒙古族。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曾在该校及中法大学任教。1935年起,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活动。1938年2月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

  • 雉水蛮

    南北朝时期龙山雉水一带少数民族的总称。以水名为族名。分布在今河南襄城西部郏县东南。蛮帅鲁奴子屡为南朝边患,扰龙山,欲归北魏,径北魏长社(今河南长葛东北)蛮帅鲁轨言于北魏,以鲁奴子为四山王。后鲁轨子鲁爽

  • 龙麻阳

    ?—1513明正德年间苗族暴动首领。湖广镇溪(今湖南吉首县)人。苗族。正德六年(1511),与贵州铜仁苗民※龙童保等率镇筸五寨、平头、乌罗(今贵州松桃西南)等处苗民起事。得土官李椿、筸子坪百夫长龙真协

  • 木青

    1569—1597明代云南丽江土官。纳西族。字长生,号桥岳,又号松鹤。纳西族名阿胜阿宅。土知府木旺(阿都阿胜)长子。万历二十年(1592),奉命亲领兵征云龙州,以功受奖。二十四年(1596),袭父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