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李贽

李贽

1527—1602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福建泉州晋江(今属泉州市)人。回族。本名林载贽,后改姓李,字卓吾,又字宏甫,别号温陵居士。祖辈皆从事航海贸易或担任翻译。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历任教谕、国子监博士、礼部司务、刑部郎中。万历五年(1577)出任云南姚安知府。因不满时政,三年后辞官,隐居山林古刹,著书立说。其哲学思想受反道学的泰州学派和佛教禅学的影响,公开以“异端”自居,对孔子之儒家学说进行了大胆的抨击,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有某些朴素唯物主义因素,认为:宇宙的构成是由物质的阴阳二气的变化所致,“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主张重视功利,“原情论事”,“革旧鼎新”。对封建的教条和假道学进行了大胆揭露,斥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对儒学学说,亦多所抨击,认为《六经》、《论语》、《孟子》等,皆其弟子随笔记录,并非“万世之至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批判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以为男女智慧无区别,倡导男女自由婚嫁。怒斥官吏的罪恶行径为“不操戈矛之强盗”、“吃人之老虎”。因屡遭迫害,于万历三十年(1602)避居通州(今北京市通县)马经纶家。神宗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将其监禁,遂自刎于狱中。其文学思想,力主打破传统,反对复古摹拟,主张创作必须抒发己见,从“绝假纯真”之“童心”出发,反对“以多读书,识义理障其童心”。重视小说戏曲在文学上的地位。在史学方面,主张经史相表里,常以经说评史。但其“童心说”和史学观点,仍未摆脱唯心主义范畴。曾评点《水浒传》、《西厢记》等。著有《李氏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李氏文集》、《李氏丛书》等。

猜你喜欢

  • 内蒙古自治学院

    为卓索图盟、昭乌达盟培养蒙古干部而设立的学校。由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与中共冀热辽分局商定,设在赤峰。金起铣任院长。1946年3月15日开学,学生来源于卓、昭两盟各旗。以培养忠实为内蒙古人民解放事业服务

  • 萧孝忠墓志

    辽代契丹大字、汉字墓志。又作“西孤山墓志”。为一合。志盖正面刻花草图案,无字,背面刻汉文12行,230字;志文刻契丹大字18行,540字。两种文字不对译,契丹字意尚不晓,汉文叙墓主人身世。死于辽道宗大

  • 悟良哈台

    元朝大臣。又译兀良哈台。蒙古人。累官枢密副使。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改中书添设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十三年,进右丞,兼大司农卿。十七年,任中书平章政事。十八年,出知行枢密院,代太不花总兵山东,节

  • 闲散宗室

    清※宗室中无爵位者的称谓。乾隆八年(1743)定:亲王妾媵之子,考授三等辅国将军,贝勒、贝子妾滕之子,考授奉恩将军;亲王以及贝子诸爵,其“妾婢”所生之子,皆不予授封,俱为闲散宗室。十三年(1748),

  • 阿吉旺秋扎巴

    ?—1724清代后藏贵族。藏族。噶伦才仁旺杰之父。掌管拉萨北部达隆地区政教大权。康熙五十三年(1714),被拉藏汗委任为门达旺地区军官,随军征不丹,捍卫边境,受嘉奖。五十七年(1718),厄鲁特蒙古准

  • 诺坎尔

    新疆塔吉克语,意为“伺候别人”、“干零活的人”。源于清乾隆朝,初多为因触犯刑律而受命供役于色勒库尔(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正、副阿奇木伯克及其他地方官吏,从事家务劳动,承担各种差役或当随从、喂马

  • 象郡

    古郡名。①秦始皇统一岭南后置。辖地含今广西百色、钦州、南宁、贵县、河池等地区及越南北部。治所一说在临尘县(今广西崇左),一说在象林县(今越南境)。居民有“骆越”或称“瓯骆”(今壮侗语族诸民族及京人先民

  • 叙州蛮

    见“溆州蛮”(2285页)。

  • 乌伦

    东汉时辽西鲜卑大人。安帝元初六年(119),鲜卑为汉度辽将军邓遵所败,永宁元年(120),与其至鞬率众降于邓遵,奉献贡物,为汉朝诏封为率众王,赐以彩缯。

  • 滇行日录

    书名。清王昶(字德甫,号述庵,又号阑泉,江苏青浦人)撰。作者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十月初十由北京启程,三十四年三月初五抵腾越(今云南腾冲)。记所见闻,书中山川崖谷之奇,花草景物之胜,杂以缅事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