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桑孔语

桑孔语

我国自称桑孔的哈尼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境内的部分村寨,使用人口约2000左右。以景洪县的桑孔语为例。语音特点:有24个单辅音。塞音、塞擦音分清、清送气两套,浊塞音均带同部位的鼻冠;塞擦音有舌尖前、舌面前两套;有小舌部位塞音,无唇齿音。双唇部位的塞音和鼻音可以腭化。有3个由同部位鼻冠与浊塞音结合的复辅音,有1个由同部位鼻冠与腭化的双唇音结合的复辅音。单元音有18个,分普通元音和紧元音两套各9个,紧元音只出现在单元音上。有2个前响复元音,由主要元音加i、u韵尾构成。有m、n、和p、t、k 6个节尾辅音,其中塞音尾主要出现在傣语借词中。有4个声调,其中高升调主要用来拼写汉语和傣语借词。语法特点有:形态不丰富,虚词和语序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词类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11类。名词有复数语法形式,用在名词后加后缀表示。量词较丰富,可单独和名词结合表示“一”量。量词和数词结合使用时,其词序是量词在前,数词在后。人称代词有单数、双数和多数,多数第一人称有包括式和排除式的区别。单数人称代词有格语法范畴,分主格、领格和宾格,用代词的声调变化和加助词的方式表达。动词有体、式语法范畴。体有将行、现行、已行3种,用在动词后加助词的方式表示。表体的助词可兼表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二、三人称的区别。无“数”的区别。式有陈述、祈使和疑问等3类,均用在动词后加助词的方式表达。存在动词有类别范畴。动词有使动形式,在动词后加虚化动词表示。形容词有前缀,但使用得不很广泛。形容词有丰富的表示生动化的后缀,后缀与词根之间语音上有谐音现象。形容词可以重叠,重叠后表示程度加深。结构助词较丰富,有受动、领属、处所、从由、补充等类。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宾—谓。名词、代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前,形容词、数量词作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状语在谓语前面。词汇特点有:单音节词及由单音节合成的复合词占词汇的大多数,多音节的单纯词不丰富。复合构词的方式有主谓、动宾、并列、偏正等类。派生构词也较能产,加前缀、后缀的方式都有。借词主要来源于傣语和汉语,特别受傣语的影响较大。

猜你喜欢

  • 云南史记

    即“蛮书”(2272页)。

  • 敏珠尔法王程勒隆珠

    1622—1699清代青海广惠寺高僧。藏族。生于多麦南部曲科附近之赞莫纳,从散华活佛出家。先后在西藏郭芒扎仓、达仓热哇堆等地聆听教程,学习经法。获林赛噶居学位。按西藏地方噶丹颇章旨意于顺治九年(165

  • 提伦

    十六国时期鲜卑首领之一。见“密贵”。(2122页)。

  • 曷苏馆

    ①辽朝对熟女真的异称。一称曷苏馆路女直、合素衮部女直、合素女直、苏馆。曷苏馆,一作曷速馆、合苏款、合苏馆,清改作哈斯罕、合思罕,女真语(满语)“藩离”(屏障、拱卫、门墙)的意思。来源于黑水靺鞨。阿保机

  • 巴兰托惯例

    哈萨克族历史上氏族复仇的一种遗风。“巴兰托”指驱赶牲畜。即氏族或个人间为争夺牧场或索还赔偿,彼此不断地驱走他人牲畜而发生冲突。最初是按法官判决或长老命令进行。如据※《头克汗法典》第29片断规定:“如果

  • 完颜阿里不孙

    ?—1217金大臣。字彦成。曷懒路泰申必剌猛安人。女真族。完颜氏。明昌五年(1194)进士。由易州军事判官,累官为威州刺史。贞祐(1213—1217)初,历任国子祭酒、同知平阳府事、兵部侍郎、翰林侍讲

  • 续资治通鉴

    书名。清毕沅(1730—1797)撰。220卷。沅,江苏镇洋(今太仓)人,字秋帆。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曾以内阁中书入直军机处,官至兵部尚书,湖广总督。通经、史、小学、金石及地理之学。宦迹所至

  • 罗桑丹增嘉措

    1700—1737清代青海广惠寺高僧。藏族。生于夏琼寺附近之春察刚阿地方热姓家。六七岁于夏琼寺学习藏文和诵读,由堪布授居士戒。康熙四十六年(1707),被确认为前世活佛转世灵童。次年,坐床。从曲藏丹巴

  • 威乎

    即“��”(2524页)。

  • 海头古城

    古城遗址。位于新疆若羌县罗布泊地区。东北距楼兰古城49.6公里,西南距米兰114.4公里。古城东墙长163米,南墙长82米,西墙长160米,北墙长87.5米,城周492.5米。呈长方形。城内布局,北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