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歌圩

歌圩

壮语称“窝坡”、“窝墩”、“欢龙洞”。壮族青年男女传统的娱乐与社交活动。流行于广西左、右江流域及云南文山州境内者,多有固定场所;其它地区无固定场所。多于春节期间及夏历三月三前后举行,其它重大节日或农闲时亦有举行。届时,方圆数十里内的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携带五色糯米饭、红蛋、绣球、毽子及各种礼物,分别男女成群结队,前来赶圩,在圩上或附近寻找异性队伍,以歌相认,表情达意,由浅入深,有“见面歌”、“问好歌”、“盘问歌”、“考察歌”、“爱慕歌”、“交情歌”、“送别歌”、“约会歌”之别。间或举行抛绣球、碰红蛋、踢毽子、抢花炮等文体活动。通过对歌等活动,未婚者便可物色意中人,如情投意合,便交换信物,盟誓终身。歌圩的起源,北宋时已有记载。明代岳和声在《后骖鸾录》中曾详尽描述万历三十九年(1611)三月十七日壮族在柳州郊外举行的一次歌圩盛况。明末邝露在《赤雅》中还说:壮族歌圩有春歌、秋歌之分,春歌在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举行,秋歌在八月十五举行。《凭祥土州乡土志》(抄本)亦载:“时属四月,俗有歌圩,男女成群,各有行数,歌声互答,自乐其乐。然乐而不淫,有‘关雎’之遗风焉。”民间相传壮族歌圩起源于纪念唐代歌仙刘三姐,或说起源于古代壮族的“赛歌择婿”,久而成俗。

猜你喜欢

  • 慕容坦

    唐代吐谷浑王族慕容明之字。见“慕容明”(2436页)。

  • 长孙览

    北周、隋朝大臣。初名善,字休因。河南洛阳人。鲜卑长孙氏(拔拔氏)。魏上党文宣王长孙稚孙,周上党郡公绍远之子。略涉书记,尤晓钟律。西魏大统年间(535—551),为东宫亲信。周明帝(557—560年在位

  • 巴格卜课

    纳西族推算阴阳五行、四方四隅、八卦、干支和六十花甲的图谱。“巴格”直译是“蛙课”,据东巴经记载,最早卜书取自盘祖萨美女神处,途中被大金蛙所吞,后请史所多支三弟兄射蛙,始才取出卜书。金蛙临死大叫五声,“

  • 顺天

    大圣燕帝史思明年号。759—761年。凡3年。

  • 玉擦

    吐蕃将领。赞普赤松德赞(755—797年在位)时人。随军征战至夏州(今夏河),任统帅驻军该地,后定居甘加区的卡加(又称“喀加”)。其后裔分散于岗岔、南木拉、合作、甘加、扎尤、卡加六大部落,谓之“卡加六

  • 楚古

    契丹语官名。时官制特点,分北、南,北面官治本族宫帐、部族及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及渤海人事。是职据《辽史·国语解》称:“掌北面讯囚者。”余不详。

  • 保活里

    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侏儒”之意。女真之初,民风纯朴,有以此命名者,如始祖函普之弟即名保话里,可能以身材矮小,故名。

  • 黄乾曜

    ? —759唐代僚人起义首领。西原州(今广西左、右江一带)黄峒人。时称僚人(为壮族先民)。对地方官府横征暴敛,“侵诈系缚”极为不满,与真崇郁等于至德元年(756)在黄峒一带聚众起义,陆州、武阳、朱兰等

  • 马乾

    明朝官员。字洛水。回族。云南禄劝(今禄劝县)人。初从师云南名儒杨春震。明崇祯六年(1633)中乡试,后授四川广安(今广安县)知府。十三年(1640),张献忠率农民军进川伐夔州(今四川奉节县),四川巡抚

  • 大觉寺

    见“清水院”(2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