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纳西文

纳西文

我国纳西族使用的一种拼音文字。解放前,纳西族有两种文字,一种叫东巴文,另一种叫哥巴文。未能在群众中广泛使用。解放后,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3工作队和云南省民族语文工作指导委员会共同对纳西语进行了普查,提出了纳西语划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方言,并以西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丽江县城大研镇的语音为标准音,设计了26个拉丁字母的拼音文字方案(草案),经1957年3月在昆明召开的云南省少数民族语文科学讨论会上讨论通过,经批准后曾在丽江地区小范围试验推行过。1958年因“左”的干扰而停止试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纳西文又重新得以试行,与此同时,对原方案作了小量的修订。修订后的文字方案用26个拉丁字母表示30个辅音字母,11个元音字母和3个声调字母。纳西文用6个重叠字母表示浊辅音,还用了部分双字母表示一个音位。元音后的r表示卷舌现象,用字母间加撇表示隔音符号。纳西文的试验推进,受到广大纳西族群众的欢迎。在丽江县举办了多次培训班,开展了群众性的扫盲活动,并在部分小学进行试点,效果良好。与此同时,出版了课本、报纸和通俗读物。群众学会了纳西文以后,用它来创作诗歌和文艺作品,对活跃纳西地区的文化生活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 谙答

    见“安答”(905页)。

  • 贯只哥

    元朝大臣。畏兀儿人。湖广行省左丞相※阿里海牙之子,文学家※贯云石之父。大德至延祐初,任职湖广,官至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延祐二年(1315),迁江西行省平章政事。泰定元年(1324),调江浙行省。后任职于

  • 马鞭禁忌

    蒙古习俗。凡蒙古人骑马,皆随身携带马鞭,其俗不得将其带入居室或指人,否则即被认为对主人蛮横和有敌意。亦不得以鞭打来袭的家犬,因此举被认为对主人的不敬。此俗由来已久,西方旅行家普兰诺·迦宾尼《蒙古行纪》

  • 柳城王

    元封爵。为诸王第二等级封号之一,授螭纽金印。天历二年(1329,一作三年),宗王亦怜真八受封柳城王(一作柳城郡王)。

  • 刀正综

    1822—1864清代云南西双版纳召片领(意为“广大土地之主”)。傣族。刀太康之子。道光十三年(1833),原宣慰使刀绳武携印潜逃后,十四年,清廷应其父之请,委其为车里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缅甸木梳王朝

  • 吴惠清

    1869—1958近代武术家。字穆亭。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人。回族。光绪四年(1878)起从本族吴恺学艺。十六年(1890)练成八极拳功。曾在山东枣庄当矿工。十九年(1893),为反抗盐巡的压迫,曾率

  • 旧土尔扈特部西路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乾隆三十六年(1771),渥巴锡汗族叔父默们图随汗归清,封札萨克多罗济尔噶朗贝勒,建旗。因驻牧晶河(今新疆精河县),故又称“晶河土尔扈特”。所部1旗,分4佐领,自为1盟,曰乌讷恩素

  • 铿格尔图喇

    清代蒙古地名。治所在前苏联乌斯特一卡美诺哥尔斯克,原为准噶尔部辖地。康熙五十九年(1720),沙俄扩张主义者利哈列夫率兵侵入斋桑湖失败后,夺取该地建立要塞,遂为其长期霸占,并被当作蚕食中国西北地区的前

  • 阿邻帖木儿

    元朝大臣。又作阿林铁木儿、阿怜帖木儿。畏兀儿人。秘书太监※阿的迷失帖木儿之子。善蒙古文,多闻识,历事数朝。由翰林待制累迁荣禄大夫、翰林学士承旨。仁宗时(1311—1320年在位),奉诏译《贞观政要》、

  • 大射柳之礼

    见“射柳礼”(18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