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鼓舞
朝鲜族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延边等地区。长鼓亦称“杖鼓”,长约70厘米,鼓身呈圆筒形,木制结构,中段细实,两端粗空,系绳绷皮而成,常用于伴奏。在《长鼓舞》中,它即是伴奏乐器,又是舞蹈道具。多为女子表演。舞时将长鼓斜悬在身前,右手执细竹鞭击鼓,左手拍击鼓面打拍,边击边舞,舞至高潮,旋转如飞,令人目不暇接。此舞刚柔相济,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朝鲜族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延边等地区。长鼓亦称“杖鼓”,长约70厘米,鼓身呈圆筒形,木制结构,中段细实,两端粗空,系绳绷皮而成,常用于伴奏。在《长鼓舞》中,它即是伴奏乐器,又是舞蹈道具。多为女子表演。舞时将长鼓斜悬在身前,右手执细竹鞭击鼓,左手拍击鼓面打拍,边击边舞,舞至高潮,旋转如飞,令人目不暇接。此舞刚柔相济,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见“军户”(925页)。
见“石翌”(447页)。
元代乌思藏地方万户之一。又作塘万户、塘波且巴万户,《元史》有汤卜赤八(千户)。世祖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亦称释教总制院),命八思巴国师(后升号帝师)领院事,以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事务。二十
见“内齐托音一世”(310页)。
见“”(1984页)。
唐宋时以侬姓壮族为首领或主要居民的洞场称谓。亦称“侬洞”。因地在邕州溪洞(今广西左、右江流域部分、云南文山州及越南北境地带)之间,又多侬姓,故名。北宋广源州、万涯州、七源州、傥犹州、安德州、特磨道、雷
阿拉伯语音译,为“站在前列的人”,有“首领”、“表率”、“表真”等意。①指礼拜时领拜人,即在集体礼拜时,站在前面领导大家礼拜者。一般指定专门负责,也可临时推举。 ②指清真寺内教长。③用以称著名的宗教学
官署名。理藩院前身。后金、清廷用以管理、控驭漠南游牧蒙古(内蒙古)各部而设。当成立于天聪六年(1632,一说崇德元年,1636)。承政,初为阿什达尔汉、达雅齐塔布囊;其参政,初为尼堪(纳喇氏)、扈什布
旧时西藏地方政府在※珞瑜的旁兴、加热萨地区设5个珞巴定的俗称。“定”略似内地的乡、保。位于珞瑜地区的东部、雅鲁藏布江沿岸。原为珞巴族聚居地。清光绪七年(1881),※噶郎王统辖了※白马岗,遂在此按地域
自称“巴哼”的瑶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布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临桂县和贵州从江、黎平等县的部分山村。使用人口约计有3·2万。以三江文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