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长鼓舞

长鼓舞

朝鲜族民间传统舞蹈。流行于延边等地区。长鼓亦称“杖鼓”,长约70厘米,鼓身呈圆筒形,木制结构,中段细实,两端粗空,系绳绷皮而成,常用于伴奏。在《长鼓舞》中,它即是伴奏乐器,又是舞蹈道具。多为女子表演。舞时将长鼓斜悬在身前,右手执细竹鞭击鼓,左手拍击鼓面打拍,边击边舞,舞至高潮,旋转如飞,令人目不暇接。此舞刚柔相济,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猜你喜欢

  • 庄浪族

    党项部族名。地在丰州(今陕西谷县北)境,东接契丹,北邻鞑靼,南至河西,连大凉、小凉诸族,中隔银、夏2州,广袤数千里,有族帐数万。首领龙移、昧克。本附宋朝,常以马入贡,真宗授龙移为安远大将军,昧克为怀化

  • 伊萨克

    ①(?—1780)清代新疆维吾尔族王公。哈密人。札萨克郡王玉素布次子。乾隆三十一年(1766),奉父命护送哈密移民500户赴伊犁屯田,授二等台吉。次年,父死,受命袭爵。三十六年(1771),偕吐鲁番郡

  • 兰城守捉

    唐西域军事建置。守捉城之一。时戍边军队大者称军,小者谓守捉。位于于阗(今新疆和田)东。驻有军队,戍卫边疆。与各军、城、镇等,总称为道。隶安西都护府。

  • 靖安县

    旧县名。在今吉林省西北部嫩江支流洮儿河流域。明属泰宁卫。清光绪三十年(1904)以科尔沁右翼前旗垦地置靖安县,治白城子,隶洮南府。为清末在内蒙古东部实行土地放垦,割旗地而置的县级行政区划之一。1914

  • 扶桑馆

    北魏在都城洛阳专门接待东方诸族归附者之所。为四馆之一。馆因地而名,扶桑在东,日所出,《山海经》谓“大荒之中,旸谷上有扶桑,日所出也”,以扶桑泛指东方,故以此名之。位于宣阳门外永桥南,御道东。凡东方诸族

  • 大宏临

    渤海国王子。渤海第三世王※大钦茂之子,先于其父死(钦茂死于公元793年),未承嗣王位。其子※大华屿为渤海国第五世王。

  • 越赕骢

    见“越赕骏”(2191页)。

  • 朝堂制

    十六国时期北凉制定的纲纪制度。玄始元年(412),沮渠蒙逊即河西王位,设置百官,分领军政。后以官制草创,纲纪不振,朝臣多违宪制,不遵典章,黜陟乏制,清浊共流,人无勤竞之心,苟且度日,遂命征南将军姚艾、

  • 安代舞

    蒙古族民间传统舞蹈。约产生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的南端,即今内蒙古哲里木盟库伦旗一带。经三、四百年之发展、演变,广泛流行于内蒙古农牧区各族群众中。复经专业人员的加工、升华,展现于舞台上。民间流传

  • 白倮倮

    见“倮倮泼”(18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