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鞑靼

鞑靼

①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又作达怛、达旦、达靼、达达、塔坦、塔塔儿等。原为突厥人对其东室韦诸部的称呼。分布于今呼伦贝尔湖及克鲁伦河下游一带。唐代始见于史乘,突厥文《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称之为“三十姓鞑靼”、“九姓鞑靼”。受突厥统治。七世纪末,逐渐兴起,成为突厥的敌手之一。唐玄宗开元三年(715),联合乌护(铁勒)人与突厥作战。并乘铁勒人南徙入唐之机,逐渐西迁,深入至今色楞格河一带。突厥衰亡,回纥汗国兴起后,一度与八姓乌护联合抗击回纥,屡与磨延啜可汗争战,兵败,部分臣服于回纥(后改称回鹘)。唐末五代时,其势力已达今杭爱山地区。阴山鞑靼对中原王朝建有朝贡关系。两宋、辽、金时代,“鞑靼”(或作阻卜,阻䪁)一词狭义仅指塔塔儿部,广义则包括漠北诸部,为北边诸游牧部落之泛称。如蒙古等部称“黑鞑靼”,汪古等部称“白鞑靼”,森林狩猎部落称“生鞑靼”。辽代,鞑靼诸部大多受辽朝统治,遣使朝贡,接受册封,以至为辽保卫边塞或随从征战。女真兴起建立金朝后,又臣属于金,受金朝所置招讨司统辖,接受封号,每岁入贡。金末,一些邻近金境的强部曾与金朝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蒙古兴起时,鞑靼(达达儿或塔塔儿)本部分布于捕鱼儿海子(今贝尔湖)与阔连海子(今呼伦湖)一带,分为秃秃黑里兀惕、阿勒赤、察罕、奎因、帖烈惕、不鲁恢等6部,共有7万户。同克烈、蒙古等部相结怨,争战不休。13世纪初为蒙古攻灭,成为蒙古民族一部分。宋、元时期,汉人通常不按蒙古的自称而以鞑靼(或达达等)之名称蒙古。俗称相沿,难以改易,以至泰定帝即位诏之汉译文中,也译蒙古地区为“达达国土”,译蒙古人为“达达百姓”。此外,西方通常将蒙古诸部以至中国北方诸民族泛称为鞑靼。 ②明朝对东蒙古的称呼。永乐元年(1403),※鬼力赤在东蒙古称汗,明朝始称其部为鞑靼。该部由大汗直接统治的各部落及拥护大汗的属部组成,游牧于漠南和漠北地区,其首领(大汗)为元室后裔,故被视为蒙古的正统。鬼力赤非元裔,不久被废,归政于元裔。至※达延汗统一蒙古前后,组合为※六万户。明末,被后金各个击破,统一于清。

猜你喜欢

  • 宣懿皇后哀册

    石刻名。为哀悼辽道宗皇后萧观音的石刻。有汉字和契丹小字刻的各一合,刻于乾统元年(1101)。1930年出土于今内蒙古巴林右旗白塔子乡瓦林茫哈地方的辽庆陵的西陵即永福陵中,现存沈阳市辽宁省博物馆。汉文合

  • 验方集

    书名。藏文名《公明满吉勒》,蒙古医药学著作。18世纪末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贝子庙二世活佛阿旺罗布增丹必扎拉用藏文写成。有木刻版本。内容主要为验方选载。

  • 拓跋祯

    北魏宗室。鲜卑拓跋氏。代王※拓跋什翼犍玄孙,都官尚书幹之子。有胆识,善骑射,通诸方语。太武帝时为司卫监,从征柔然,以计胜敌。孝文帝初,赐爵沛郡公,后拜南豫州刺史。计降大胡山蛮,淮南之人相率投附者3千余

  • 纳木喀嘉木措

    见“咱雅班第达”(1628页)。

  • 嘉王

    元朝封爵。为诸王最高等级封号之一,授兽纽金印。宪宗蒙哥第四子昔里吉之子晃火帖木儿于延祐五年(1318)始受封。其子火儿忽于泰定四年(1327)袭封。

  • 猎骄靡

    前177—104?西汉乌孙昆莫(王)。初,父难兜靡领部众游牧于敦煌、祁连间,约文帝三年(前177),为月氏所杀,众多亡逃匈奴。时在襁褓,匈奴单于爱而育之。及长,西破大月氏,屡立战功。受单于令统其父众。

  • 塔山前卫

    见“塔山左卫”(2159页)。

  • 海全

    ?—1862清朝将领。达斡尔族。姓鄂嫩氏。世居博库尔沁前屯,隶布特哈镶黄旗。咸丰三年(1853),以骁骑校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赐号达春巴图鲁,官至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副都统。同治元年(1862),阵

  • 舍利郎君

    见“耶律休哥”(1310页)。 ②见“舍利”(1467页)。

  • 元蒿

    北魏宗室。字道岳。鲜卑元氏(拓跋氏)。任城王※拓跋云子,※元澄之弟。孝文帝时,自中大夫迁员外常侍,转步兵校尉。因安定王元休丧期游猎,免官。后从征沔北有功,任左中郎将,兼武卫将军。太和二十三年(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