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人物>程颐

程颐

【生卒】:1033—1107

【介绍】:

宋洛阳人,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程颢弟。年未冠,才能为胡瑗所重,授太学学职。英宗治平、神宗元丰间,大臣屡荐,不仕。哲宗初,以司马光、吕公著荐为崇政殿说书,后出管勾西京国子监。哲宗绍圣中,因政见不合,削籍送涪州编管。徽宗即位,徙峡州。寻复官。崇宁中致仕。曾与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之奠基人,合称二程。学说以“穷理”为主,强调格物致知。因长期居洛阳讲学,故称“洛学”。卒谥正。有《易传》、《春秋传》等。后人编为《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


【生卒】:1033——1107

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程颢弟。祖籍中山(今江苏溧水)人,徙居洛阳。初任太学学职。哲宗初,以司马光荐,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擢崇政殿说书,因事被论,出管勾西京国子监。绍圣中,因事削职,送涪州编管,徽宗即位,徙峡州,旋复官。与兄颢均学于周敦颐,故与兄颢的学说基本相同,世称“二程”。他学识渊博,诲人不倦,学者出其门下最多。二程言论与著述为后人编成《二程全书》传世。卒年七十五,嘉定中,谥正公。淳祐初,封伊阳伯。


【生卒】:1033—1107

【介绍】:

宋洛阳人,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程颢弟。年未冠,才能为胡瑗所重,授太学学职。英宗治平、神宗元丰间,大臣屡荐,不仕。哲宗初,以司马光、吕公著荐为崇政殿说书,后出管勾西京国子监。哲宗绍圣中,因政见不合,削籍送涪州编管。徽宗即位,徙峡州。寻复官。崇宁中致仕。曾与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之奠基人,合称二程。学说以“穷理”为主,强调格物致知。因长期居洛阳讲学,故称“洛学”。卒谥正。有《易传》、《春秋传》等。后人编为《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


【生卒】:1033——1107

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程颢弟。祖籍中山(今江苏溧水)人,徙居洛阳。初任太学学职。哲宗初,以司马光荐,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擢崇政殿说书,因事被论,出管勾西京国子监。绍圣中,因事削职,送涪州编管,徽宗即位,徙峡州,旋复官。与兄颢均学于周敦颐,故与兄颢的学说基本相同,世称“二程”。他学识渊博,诲人不倦,学者出其门下最多。二程言论与著述为后人编成《二程全书》传世。卒年七十五,嘉定中,谥正公。淳祐初,封伊阳伯。


【生卒】:1033—1107

【介绍】:

宋洛阳人,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程颢弟。年未冠,才能为胡瑗所重,授太学学职。英宗治平、神宗元丰间,大臣屡荐,不仕。哲宗初,以司马光、吕公著荐为崇政殿说书,后出管勾西京国子监。哲宗绍圣中,因政见不合,削籍送涪州编管。徽宗即位,徙峡州。寻复官。崇宁中致仕。曾与兄程颢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之奠基人,合称二程。学说以“穷理”为主,强调格物致知。因长期居洛阳讲学,故称“洛学”。卒谥正。有《易传》、《春秋传》等。后人编为《遗书》、《文集》、《经说》等,收入《二程全书》。


猜你喜欢

  • 吴绛雪

    【生卒】:?—1674【介绍】:清浙江永康人,名宗爱。教谕吴士麒女,诸生徐明英妻。貌美工诗画。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部将徐尚朝寇浙东,称献绛雪则地方可无事。时明英已死,绛雪为家乡故,从贼行,至三十里坑

  • 瓦尔喀珠玛喇

    【生卒】:?——1653姓那木都鲁。满洲正白旗人。官至正白旗梅额勒真。户部理事官。进封世职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崇德间,先后征伐瓦尔喀部、索伦部、虎尔哈部及明边地,作战勇敢,屡带伤败敌。顺治初入关,从征四

  • 冯翼

    【介绍】:元曹州济阴人,字君辅。成宗元贞元年任诸暨知州,有善政,迁嘉兴路总管,升西台侍御史。

  • 张玮

    袭子。东魏武定中,为豫州征西府长史。魏宦官中,唯宗之与赵黑子孙,家富于财,能与士人交接。

  • 郝安童

    【介绍】:明山西祁县人。父戍边死,安童当补役,以母老无他兄弟供养,诣阙自陈,得免。

  • 赵成

    【介绍】:秦人。赵高弟。任郎中令。与高共谋,为内应,杀秦二世。

  • 章宪

    【介绍】:宋建州浦城人,徙居苏州,字叔度,世称复轩先生。章甫子。乐道好德,乡里谓之隐君子。徽宗宣和中监汉阳酒税。师事王蘋,又从朱震、吕本中游。通经学,尤精《春秋》。有《复轩集》。

  • 邓长春

    【生卒】:?—1676【介绍】:明末清初辽阳人。明副将,守大淩河。天聪间,随祖大寿降清,隶汉军镶黄旗。顺治间官户部侍郎,从多铎南下,转战河南、江南、浙江。积功封一等男。康熙初以老乞归卒。

  • 张英

    【介绍】:元诸暨人,字仁杰。工画花鸟。

  • 刘义欣

    【生卒】:404—439刘道怜子。元嘉七年(430)为南兖州刺史,随到彦之北伐,进据彭城,诸军败退,独坚守不动。迁豫州刺史,在境修理水利,招抚流民,使豫州成为盛藩强镇。元嘉十六年卒。(,参见《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