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诗词百科>杜审言

杜审言

【生卒】:约646—708

【介绍】:

唐代诗人。字必简。祖籍襄阳(治今湖北襄樊),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排行五。杜预后裔,杜甫祖父。高宗咸亨元年(670)登进士第,授隰城尉。累转洛阳丞。武后圣历元年(698),贬为吉州司户参军。因与群僚不和,被州司马周季重诬构下狱,其子杜并愤而刺杀周季重后亦被害。审言免官还洛阳。事闻朝廷,武后召见,甚加叹异,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中宗神龙元年(705),因附阿张易之兄弟,流配峰州。二年(706)召还,授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景龙二年(708)卒,年六十余,赠著作郎。审言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后以诗文“含绝唱之音”,“有重名于天下”(陈子昂《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他的诗大多为写景、纪行、酬唱之作,以浑厚遒劲见长,也有清新流丽者。他大力创作律诗,以五律数量最多(二十八首,占现存诗十分之六以上),成就最高。《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登襄阳城》、《秋夜过临津郑明府宅》等篇,思致工巧,句律严整,音韵协调,对五律的规范、定型颇有影响。七律《春日京中有怀》等,皆工密有致,在初唐亦属首倡。他与沈佺期、宋之问同为唐代近体诗之奠基人。清人王夫之曰:“近体梁、陈已有,至杜审言始叶于度。”(《薑斋诗话》)其诗法对杜甫影响较深。原有《杜审言集》十卷,已散佚。宋刻本《杜审言集》,仅一卷,存诗四十三首。徐定祥有《杜审言诗注》。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校笺》卷一。

【生卒】:645?—708

【介绍】:

字必简,行五。郡望京兆(今陕西西安),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洛州巩县(今河南巩义)人。为大诗人杜甫祖父。咸亨元年(670)进士。官隰城尉,累转洛阳丞。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后武后召见,授著作佐郎,迁膳部员外郎。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与宋之问沈佺期等人同时遭贬,流放峰州。召还,授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景龙二年冬病卒。新、旧《唐书》有传。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为“文章四友”,世号“崔李苏杜”。为人恃才傲物,但能诗工书,对近体诗的形成贡献颇大。许学夷曰:“五言律体实成于杜、沈、宋,但后人但言成于沈、宋,何也?审言较沈、宋复称俊逸,而体自整栗,语自雄丽,其气象风格自在,亦是律诗正宗。”(《诗源辩体》卷一三)现存诗43首,《全唐诗》编为1卷。有《杜审言诗集》传世。

猜你喜欢

  • 遗簪堕珥

    ①指遗弃的簪珥等饰物。袁不约《长安夜游》:“长乐晓钟归骑后,遗簪堕珥满街中。”②《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

  • 渔父歌

    【介绍】:李颀作。该诗塑造了一个隐居不仕、超尘脱俗、清高自洁,垂恋山水的渔父形象。语言清秀自然,形象描写生动,韵味深厚。王文濡曰:“描写真乐,而渔父之身分自高,‘不仕’二字为题眼。”(《历代诗评注读本

  •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介绍】:李白《游泰山六首》其一诗句。二句写出登上天门的无比自豪之感,顿生叱咤风云之气概。

  • 李叔卿

    【介绍】:字万,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李适子。弱冠以明经及第,开元中历为鹿邑、虞城县尉,后转金城尉,与李白有往来。天宝中卒。文集已佚,《全唐诗》存诗2首。

  • 误蝇

    三国吴曹不兴为吴中名画家,为吴主孙权画屏风,误落墨点,遂因其墨迹画成青蝇,孙权以为是活蝇,用手弹它。见《三国志·吴志·赵达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吴录》。后因以“误蝇”称颂人画技高超、才思敏捷。王棨《省

  • 怀王

    即楚怀王。战国时楚国君。名槐。楚怀王十六年,因信张仪割地六百里的空言而亲秦绝齐。次年因不得秦地攻秦大败,失汉中。三十年入秦被留,后死于秦。戴叔伦《湘川野望》:“怀王独与佞人谋,闻道忠臣入乱流。”

  • 卢嵩

    【介绍】:代宗、德宗时在世。与韦应物有酬唱。《全唐诗补编·补逸》存诗1句。

  • 趋庭

    指子女承受父亲的教导。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

  • 食苹

    《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后因以“食苹”指向往田园生活或谓有客人来访。张九龄《南还湘水言怀》:“鱼意思在藻,鹿心怀食苹。”萧颖士《仰答韦司业垂访五首》之一:“呦呦

  • 李徵古

    【生卒】:?—958【介绍】: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一作万载(今属江西)人。南唐升元末进士,仕至枢密副使,与陈觉皆附宋齐丘,结党挟主,陷害朝臣。后宋齐丘败,李亦削官,终赐死于洪州。《十国春秋》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