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诗词百科>杨炯

杨炯

【生卒】:650—693后

【介绍】:

唐代诗人。排行七。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幼聪明博学,善属文。高宗显庆四年(659),应神童举及第,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应制举登科,授秘书省校书郎。永淳元年(682),为薛元超表荐,任太子李显詹事司直,充崇文馆学士。武后垂拱元年(685),为从父弟杨神让所累,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其后,在洛阳宫内习艺馆任职。如意元年(692),出任婺州盈川(今浙江衢州)令。长寿二年(693)以后卒于任所。世称杨盈川。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四杰。炯闻之,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张说以为“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两《唐书》本传)然就现存作品看,成就不及卢、王。诗歌擅长五律,以边塞题材最为突出,《从军行》、《出塞》、《紫骝马》等,表达了立功边塞、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气势昂扬,风格豪放,格律亦已比较完整。一些纪行诗篇,如五古《广溪峡》、《巫峡》、《西陵峡》等,描绘了壮丽多姿的山川景色,令人耳目一新,也可见其对诗歌题材的积极开拓。所作骈文,大多为应酬奉迎之作,堆砌词藻典故,无甚特色,就是一些较好的作品,也只是抒写个人功名未遂的伤感之情。唯《王勃集序》,记述了王勃改革“上官体”淫靡诗风的功绩,以“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盛赞王勃的创作,表现了作者与之同调的革新精神,颇值得重视。原有文集三十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七著录《盈川集》二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二》又著录《家礼》十卷,均已散佚。现存最早的是明万历童佩辑录编次的《盈川集》十卷(附录一卷)。以后,崇祯年间张燮又辑有十三卷本。今有徐明霞校点本《杨炯集》。《全唐诗补编》补诗二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闻一多有《杨炯年谱》,傅璇琮有《卢照邻杨炯简谱》。

【生卒】:650~703、704间

【介绍】:

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高宗显庆四年(659),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永隆二年(681)为太子詹事府司直、充崇文馆学士。为人“恃才简倨”,常嘲讽矫饰无实的朝官为“麒麟楦”,故不容于时。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因其从弟参与徐敬业起兵事受牵连,贬为梓州(今四川三台)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执教于洛阳习艺馆。晚年任盈川(今浙江衢州境内)县令,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新、旧《唐书》有传。有《盈川集》行世。《全唐诗》录诗33首,编为1卷,五律居多。《全唐诗补编·续拾》补收2首。炯为“初唐四杰”之一。擅长边塞诗,诗中洋溢着为国立功的战斗豪情,气势雄放。其他唱和、纪游之诗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猜你喜欢

  • 汉珥貂

    汉代侍中、中常侍等职帽子上插貂尾为饰。因借指侍中、中常侍等官员。亦借指皇帝之近臣。元稹《酬李浙西先因从事见寄之作》:“近日金銮直,亲于汉珥貂。”

  • 孔伋缊袍

    孔伋,孔子之孙,字子思,贫居,天寒无衣,身裹缊袍(旧丝棉絮),二旬而九食。田子方使人遗狐白之裘,子思辞而不受。李瀚《蒙求》:“孔伋缊袍,祭遵布被。”

  • 延陵葬子

    春秋时吴公子季札(延陵季子)长子死,孔子去观葬礼,以为合于礼制。见《礼记·檀弓下》。后因以泛指葬礼。司空曙《哭王注》:“延陵今葬子,空使鲁人观。”

  • 游童

    据《庄子·徐无鬼》载:黄帝出访贤人,至襄城之野,迷失路途,向一牧马童子问路,又问治国的道理,童子以闲游和除害马为喻作了回答。黄帝尊之为天师。骆宾王《过故宋》:“云浮非隐帝,日举类游童。”

  • 凤历

    指岁历。语本《左传·昭公十七年》:“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王涯《九月九日勤政楼下观百僚献寿》:“菊樽过九日,凤历肇千秋。”

  • 老鱼跳波

    《列子·汤问》:“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后以“老鱼跳波”指音律精妙。李贺《李凭箜篌引》:“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 程明甫

    【介绍】:见程嵩。

  • 李益诗注

    范之麟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8月出版,为《唐诗小集》丛书之一,13.4万字。本书以《全唐诗》为底本,参校他本,择善而从,取录有参考意义的异文,附于注文内。共收诗170余首,基本依《全唐诗》分体编

  • 南唐先主李昪年谱

    诸葛计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4月出版。李昪是一位传奇式人物,是南唐国的创建者。他不仅从杨行密和徐温后人手里篡代成功,创立了南唐政权,而且实施了一套有别于杨吴政权后期的措施和政策,使社会生产得到了

  • 西邻玉

    本指宋玉。典出战国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后以“西邻玉”代指女子钟意的情郎。骆宾王《代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