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

即《中俄续增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末期沙俄利用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机,借口“调停有功”,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11月14日(咸丰十年十月二日)恭亲王奕诉代表清政府与俄国驻华公使伊格那纳切夫在北京订立。共十五款,除了迫使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之外,又作了如下新的规定:将《瑷珲条约》中规定的所谓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包括库页岛在内)割归俄国;规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宾达巴哈起经斋桑淖尔、特穆尔图淖尔(今伊塞克湖)至浩罕边界, “顺山岭、大河之流及现在中国常驻卡伦等处”为界,据此规定,尔后沙俄吞并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淖尔南北共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增开新疆喀什噶尔(即喀什)为商埠;俄国在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和喀什噶尔设立领事官。

猜你喜欢

  • 西平之战

    隋朝与吐谷浑之间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吐谷浑是我国古代西部境内少数民族之一,当时居住于青海、甘肃之间。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率兵西渡黄河,到达西平郡(今青海乐都),将击吐谷浑。吐谷浑可汗伏允率

  • 周公摄政

    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两年即去世,子成王诵年幼,不能管理国家,由武王之弟周公旦继武王之后居摄天子之位, 并且称王,七年之后乃还政成王,史称周公摄政。

  • 输籍法

    即输籍定样。隋朝确定户等及纳税数额的方法。隋文帝为搜括户口,采纳宰相高颖建议,行输籍之法,即由中央确定依据资财划分户等的标准,从轻定额,写成“定簿”,称为“输籍定样”,颁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由县

  • 宋平南汉

    北宋攻灭岭南刘氏割据政权的战役。宋初,刘氏世代盘踞的南汉为政苛暴腐败,国力日衰。宋平荆湖、后蜀,南汉震恐。趁乱抢占湖南部分州县, 以为屏蔽,遂与宋军接战。开宝三年(公元970年)九月,宋派潘美、尹崇珂

  • 常州战役

    宋元间一次重要战役。鲁港之役中南宋失败,各地宋军相继遁逃或降元,常州(今属江苏)亦降。恭宗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五月,宋将刘师勇率部收复常州。元军旋又来攻,宋军力战固守。十月,元丞相伯颜亲率主力部

  • 台湾建省

    指1885年(光绪十一年)台湾建省事。清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至1875年(光绪元年)增至两府八县。道咸以来, 英、美、日、法等国连续大规模入侵中国,台湾成为“南洋之枢纽”,“七省之藩篱”。1874年(

  • 徐凤、马勉起义

    东汉时九江地区的农民起义。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天灾频仍。汉顺帝建康元年(公元144年),阴陵(今安徽定边西北)人徐凤、马勉在九江(今安徽寿县)举行武装起义, 攻烧城邑,杀略官吏,筑营于当涂(今安徽怀远

  • 庚款

    见“庚子赔款”。

  • 杨镇龙起义

    元初浙江农民起义。首领杨镇龙,浙江宁海人。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二月,杨镇龙以玉山县(今属江西)龙兴山为根据地,率众起义,自称大兴国皇帝,建元安定,所部军士额刺“大兴国军”,众号十二万人。起义

  • 三案

    明末宫廷中“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参见“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