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历史事件>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戊戌变法运动期间,代表中国资产阶级的维新派与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顽固派,在政治思想领域内开展了论战,论战内容:第一,要不要变法。维新派认为中国处于“四夷交迫,分割洊至,覆亡无日”的危险境地, “守旧之致祸败,则非尽变旧法与之维新不能自强。”顽固派把维新派的变法要求斥之为“莠言乱政”,声称“祖宗之法不可变”,断言“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第二,要不要兴民权。维新派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于上权太重,民权尽失”,而“立国会、立宪法”、兴民权则是西方国家富强的原因所在。他们主张效法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期解生民于倒悬之危,置国家于磐石之安。顽固派则反对兴民权,坚持君主专制制度,叫嚷“大经大法,自有祖宗遗制,岂容轻改?” “治天下者,大权不可以旁落,况移于民乎?”。第三,要不要废八股、兴学校。维新派认为八股取士是愚民制度, “使天下消磨岁月于无用之地,堕坏志节于冥昧之中,长人虚骄, 昏人神智”,因而主张废八股,兴学校,培养新式人才。顽固派则说什么“八股代圣贤立言,朝考复试为祖宗成法,变更则士人寒心……”,“若废制义取士,人将弃四子书而不读,其害有甚于洪水猛兽。”围绕上述问题的这场论战,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显示了维新派生气勃勃的力量。维新派对封建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新思想、新文化的提倡,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维新派在论战中,也暴露出某些弱点。他们既要求改革,又不敢触动封建制度的基础;既提倡民权,又强调中国“民智未开”,只能实行君主立宪,不能实行“民主共和”;既反对封建文化,又不能肃清自身的封建毒素。这种思想、政治上的局限性,直接影响了维新运动的发展。

猜你喜欢

  • 租调制

    亦称田租户调制,北魏时期的赋税制度。魏初的租调,是以按户计赀定课、九品混通的办法征收的。户等高的多出,户等低的少出。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太和八

  • 楚汉成皋之战

    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楚汉相争,以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荥阳西北)为反复争夺之地。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五月,项羽围荥阳,汉兵食尽,汉将纪信乘王驾出东门诈称汉王出降。楚兵群集城

  • 孟子周游列国

    战国中期,儒学大师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邹国人)曾带着车子数十乘,学生数百人,游说于列国间,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凭孟子的名声,所到国家,国君们都馈赠黄金,供给衣食,听他的议论。孟子

  • 成祖削藩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继续实行削藩政策。朱棣虽一度恢复周、齐、代、岷诸王的旧封,但不久又废齐王,剥夺周王、辽王、岷王的护卫,将宁王从大宁卫(今河北平泉)徙封南昌,谷王从河北宣化徙长沙,后又废为庶人。同时还

  • 后汉

    朝代名,五代之一。公元947年,后晋河东节度使、沙陀部人刘知远建立的王朝。刘知远本为沙陀部平民,后长期随石敬瑭征战,官至北京(今山西太原)马步军都指挥使。石敬瑭称帝后,累转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在石敬

  • 天盛律令

    西夏仁宗天盛(公元1149-1169年)时,在前代律令基础上,依仿宋朝政书体例,用西夏文字编纂的一部政治制度与法令专书。全名《天盛年改新定律令》,或称《天盛年改新定禁令》、《天盛年改新定禁令名剪》。除

  • 平定刘稹

    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昭义(治今山西长治)节度使刘从谏死,其侄刘稹继之。刘稹秘不发丧, 自请为节度使,统领军事,多数朝臣主张姑息迁就,李德裕独排众议,坚持收复昭义镇。武宗采纳李德裕建议,决心讨

  • 符离战役

    或称宿州战役,宋金间一次重要战役。南宋孝宗即位后,锐意收复失地。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以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主持北伐。四、五月间,张浚集十三万大军渡淮,以李显忠、邹宏渊为正副招讨使

  • 嵩阳书院

    我国古代著名书院。在今河南登封太室山南。北魏太和时始建。五代后周时改为太乙书院。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名太室书院,藏监本九经于其中。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更名嵩阳书院,王曾奏置山长。宝元元

  • 襄郢民兵

    南宋末年抗元义军。咸淳(公元1265年—1274年)时,元军围困襄樊(今属湖北)二城达五年,陆地修筑白河、鹿门、万山等营寨,水道设木栅铁索以拦截船只人等出入。二城粮援不继。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督师赴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