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各种刊本卷、回数不一,详见后。明罗贯中(约1330-约1400)撰。罗贯中名本,一说名贯,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籍贯有东原(今山东东平)、太原(今山西太原)、钱塘(今浙江杭州)、庐陵(今江西吉安)诸说。生平事迹多不可考,据一些材料记载,说他曾师事施耐庵,并共同从事小说创作,有说《水浒传》为施罗二人共同创作者。今见署名罗贯中的小说还有《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另作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忠正孝子连环谏》三种,后二种已佚。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为罗氏代表作品,叙述自东汉末年黄巾起义(184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西晋统一的一段历史故事,主要描写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战乱给广大人民群众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表现了向往国家统一、拥护清明政治的理想。该书根据史籍、野史轶闻、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等丰富资料创作而成,倾向上继承了《三国志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刘蜀集团置于正统地位,把蜀、魏两大集团的矛盾作为情节发展的主线。这种倾向出于封建正统观念(刘备是汉宗室),也表现了封建时代人民群众拥护“明君”、憎恶“暴君”的普遍社会心理。作为历史小说,该书叙事基本尊重史实,真实而具体地描写了灵帝失政、董卓弄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和赤壁之战、孔明六出祁山、邓艾灭蜀、司马代魏等此期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同时配合以细节方面恰当的艺术虚构,使其既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又具丰富生动的文学性。该书描写人物众多,一批主要人物皆各具性格。对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等“忠义”英雄倾注了极大的赞美笔力,但并未因倡导“忠义”而将人物简单化和概念化:正面人物刘备身上微显“枭雄”的权诈;而“奸雄”曹操统一北方的功绩和重大战役中的胆略智谋也没有回避抹煞;“忠义”英雄关羽、张飞、赵云、黄忠等分别以不同个性、不同的勇武而各具风采;诸葛亮则以其过人的谋略而成为智慧的化身。虽然在人物塑造上,也存在“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失分寸处,但属白璧微瑕。它所塑造的三国人物,多已在中国家喻户晓。对战争的描写是它另一巨大艺术成功。该书写大小战役上百次,对重大战役从决战前双方力量对比和策略运用、战争过程的变化发展、战场气氛的渲染等多方面展现了一次次战争的多彩景观,充分表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战争规律。全书结构宏伟严谨,叙事线索分明又多曲折变化;语言则“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这些方面都历来为人称道。评论者对它也指出一些不尽完美之处:如人物性格缺少发展,某些情节夸张失实,人名、地名、数字方面少有讹误等等,但不影响它的艺术地位。现已公认该书代表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成就,与《水浒传》共同构成中国小说史上首见的艺术高峰,不唯在国内影响深远,且已进入世界文学名著行列。该书版本甚多,题名亦有变易,综合各时期的不同版本,可将其大体分为五种:(一)明嘉靖壬午(1522)刊大字本,题《三国志通俗演义》,十二卷二百四十回,简称“嘉靖本”;(二)明万历辛卯(1591)金陵周曰校刊本,题《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通俗演义》,十二卷二百四十回,简称“周曰校本”;(三)《三国志传》,二十卷二百四十回,有万历间多种刊本,简称“志传本”;(四)《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明建阳吴观明刊本,后有多种复刻本,一百二十回,不分卷,所谓“李卓吾评语”,一般认为实系叶昼伪托,简称“李卓吾评本”或“伪李评本”;(五)《第一才子书绣像三国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点整理,六十卷一百二十回,简称“毛本”。各种版本中,嘉靖本是现存最早的版本,学术界多认为嘉靖本即该书祖本;但近年有人认为志传本所据原本早于嘉靖本,对此尚待进一步研究。毛本的改动较大,经过毛氏父子的修改整理,书中“拥刘反曹”的倾向更为突出,改去原本情节若干松散拖沓之处,使之更加紧凑畅达,回目也对偶工整。毛本后来成为最流行的本子,但学术界已指出毛本与罗氏原本存在的一些观念不同,不代表罗氏原意。今本亦有多种: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嘉靖本。195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据毛本的整理本。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作家出版社版本基础上重加整理,校以嘉靖本,题《三国演义》,后多次重印。全据毛本的有商务印书馆1938年初版、1957年重印的版本;另有1985年北京中国书店据上海鸿文书局石印本影印毛本,题《增像全图三国演义》。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嘉靖本,题《三国志通俗演义》。198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会评本”,会集毛宗岗、李卓吾等各家评语,较有研究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 儿易内仪以

    六卷。《儿易外仪》十五卷。明倪元璐(1593-1644)撰。元璐字玉汝,号鸿宝,上虞(今浙江绍兴)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户部尚书兼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明亡后殉难。后来,清顺治帝赐谥为“文贞

  • 周易兼两

    不分卷。清倪璿撰。此书凡十篇,不分卷,卷首论三古易,第二篇论义含三义,并附录《周易本义》八论,第三篇总论二十九卦,第四篇论易律度,第五篇论易历数,第六篇为正易正法辨误,第七篇反说成艮说,第八篇论筮仪,

  • 求仁录

    十卷。明潘平格(生卒年不详)撰。潘平格字用徵,慈溪(今浙江宁波西北)人。其学以求仁为宗,自言直接孟子,不入程朱陆王窠臼。此书共分为七目,一曰《学脉》、二曰《格致》、三曰《性理》、四曰《孝悌》、五曰《读

  • 沈四山人诗录

    六卷。《附录》一卷。清沈谨学(1799-1847)撰。沈谨学字诗华,又字秋卿,元和(今江苏吴县)人。其人一生务农,为诗自悦,以陶冶风物,抒发胸怀,即使为人佣耕,生活困苦,仍歌啸自如,以致穷困而死。《沈

  • 潜夫论

    十卷。汉王符(约公元108-174)撰。王符字节信,自称潜夫,东汉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东南)人。少好学,有志操,与世不合。仕人更相引荐,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仍隐居著书三十余篇

  • 盾鼻随闻录

    八卷。清汪堃撰。汪堃,江苏省苏州人,生卒年月及事迹未详。该书原名《辛壬癸甲录》,署名樗园退叟。包括《粤寇纪略》、《楚冠纪略》、《两江纪略》、《豫寇纪略》、《摭言纪略》、《异闻纪略》、《各省守城纪略》等

  • 周生烈子

    见《周生子要论》。

  • 读易一斑

    四卷。清吴丽生撰。吴丽生字淦泉,江苏丹徒人。吴氏此书不对周易作章解句读,只通论其大义,同时对经外规则,周易体系亦有阐述。其说虽多因袭先儒成说,但常附以己意,故其说许多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如论周易说,认

  • 考工记鸟兽虫鱼释

    一卷。清陈宗起(1798-1832)撰。今存残本一卷,“膏者”以下阙。自来释《考工记》者甚多,然鲜有释其鸟兽虫鱼者。此书对《考工记》里的鸟兽虫鱼摘出,广引群书,对其名称、种属、形状、习性乃至产地等进行

  • 劝世恒言

    一卷。清昆林删订。昆林,是魏裔介(详见《孝经注义》)别号。此书共四十八条,用骈文体例,论述因果报应关系,教诲百姓弃恶从善。因此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故显得字句繁杂难懂,缺乏明快通俗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