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九经集解

九经集解

一名介庵经说九卷。清雷学淇(生卒年不详)撰。学淇字瞻叔,号竹卿,又号介庵,顺天通州(今河北通县)人,经学家、考证学家。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授山西和顺县知县改贵州永从县知县,不久即以亲老告归。生平读书,好为讨论之学。每得一新解,必求融会贯通,务使与诸经内容、文字无抵牾。治经以传注一义为主,并参酌众书,以求正确无误;或众书指误而出于己见的,又必旁征曲引,考订众说之非。其治经宗旨是:传、笺、注、疏,取舍多殊,非敢訾议前贤,惟期于事理不合。除本书外,尚著有《竹书纪年考》、《纪年义证》、《夏小正经传考》、《夏小正本义》、《亦嚣嚣斋经义考》、《古今天象考》等。本书包括:一、《易经》,二、《书经》,三、《诗经》,四、《周礼》,五、《礼记》,六、《春秋》,七、《论语》,八、《孟子》,九、《尔雅》。其实还有《孝经》列在《尔雅》之前,因为只有三条,因此未曾计数入题。其“周易经传分合”,认为《唐书·艺文志》“易类”,有费直《章句》四卷,宋晁说之称费氏始以彖象文言杂入经文,古十二篇于是废弃,此说并误。按:《汉书》费直上、下经无《章句》,只以《大传》十篇说经,未曾杂入,《唐志》所载四卷,即长翁解释传文以训经部分,《七录》误以为是《章句》。至于说彖象入经,其实始自郑氏,不能以此诬费,此说颇对。《书经》商都殷亳考,认为商以前没有二亳,也没有二殷,所说的“殷”是安阳殷墟,所说的“亳”是商丘亳邑。汉以后对此议论纷纭,特加疏证。这一疏证,既核且详。《礼记》庙制,认为天子七庙,三昭三穆加上太祖之庙成七,这是周礼。商以前只有五世,起初并没有所谓七世之庙。所见确当。《孝经》古文多出“闺门”一章,学淇认为此章二十二字是否为真古文,绝无佐证,历代或去或存,都以己意作为从违,也不是有确凿证据。一定要说明皇删去,终于引发无礼无度之祸,未免牵强附会。但与其过而去之,不如过而存之。此处持论颇为明通。认为以《尧典》之历为书,象为器,始自南宋,晋、唐及北宋以前没有此说;以《帝典》之玑为仪,衡为管,始自《纬书》,周、秦及西汉之初没有此说。其他如论“祭法”、论“居民之制”、论“井牧之法”、论军赋军粮之制、论五岳、论章服以及考证孟子生卒年岁及先至梁后至齐,与齐宣王伐燕等条,都独有见地,论证详核。其论孔子未曾删诗,则朱彝尊《经义考》早已先期辨明。《易经赘说》,认为圣道之合于《易》,以颜、曾、思、孟四人之言参之自见,那么颜、曾、思、孟四人都进于《易》了。《论语》“问为邦”章,认为读此章可知圣人之道实是集前圣之大成,立万世之极轨,也只有颜渊得以知晓。这二则近乎高头讲章,失之迂腐。但这些只是小失,其大体颇精善。张之洞《书目答问·姓名略》,列学淇于汉宋兼采经学家。本书虽然还说不上博综众说,但确有心得。学淇的经学实在高出翁方纲之上。有道光三年自刻本,畿辅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总类收入《介庵经说》十卷补二卷。

猜你喜欢

  • 融县志

    十二卷首一卷,清刘斯誉修,路顺德纂。刘斯誉,江西南丰人,进士,知县。路顺德(1777-1862),字应侯,号松坡,广西融县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著有《人镜录》、《捕蝗法》等书,与当时广西著

  • 音学辨微

    一卷。清江永撰。这是一部说明等韵学名词及原理的著作。书中凡十一辨,并附以一论。要点如下:①辨平仄。平声为平,上去入为仄。平声平,仄声短。平声空,仄声实。平声如击钟鼓,仄声如击土木石。②辨四声。前人以“

  • 中原音韵

    二卷。元周德清撰。周德清(1277-1365年)字日湛,号挺斋,瑞州高安(今江西高安县)人。《高安县志》云:“周德清,号挺斋。暇堂人。工乐府,精通音律。所著有《中原音韵》行世。虞伯生序之曰:随时体制,

  • 江氏音学八种

    十三卷。清江有诰(?-1851年)撰。江有诰字晋三,号古愚。徽州府歙县(今安徽歙县)人。恩贡生。一生无意仕进,杜门读书。曾概叹周秦以后,古音日失,便潜心音韵之学。始以顾炎武、江永、段玉裁之书为宗。初分

  • 海云堂文钞

    二卷。清严学淦(生卒年未详)撰。严学淦,约嘉庆道光前后在世。籍里仕履见《海云堂诗钞》条。严学淦以贵公子,从其父士熔于四川。集中纪事之作,足证当时轶闻。其四川松藩镇总兵马良柱传、札克塔尔神道碑,及其父筠

  • 了翁易说

    一卷。陈瓘(1060-1124)撰。陈瓘,字莹中,自号了翁,学者称了斋先生。北宋南剑州沙县(今福建沙县)人。为官屡与权要相悖,仕途不达。少好读书,笃学有识,为人谦冲,语不苟发。《了翁易说》又名《了斋易

  • 睽车志

    六卷。宋郭彖撰。生卒年不详。郭彖字伯象,和州(今安徽和县)人,约宋孝宗乾道初前后在世,由进士历官知兴国军。《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均著录,《直斋书录解题》题五卷,《宋史艺文志》作

  • 正名

    八曰:名正则治,名丧则乱。使名丧者,淫说也。说淫则可不可而然不然,是不是而非不非。故君子之说也,足以言贤者之实、不肖者之充而已矣,足以喻治之所悖、乱之所由起而已矣,足以知物之情、人之所获以生而已矣。凡

  • 尚论持平

    二卷、析疑待正二卷、事文标异一卷。清陆次云(生卒年不详)撰。陆次云字云士,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后任河南郏县知县,一生著述很多。著有《湖壖杂记》一卷、《八紘译史》四卷、《译史》四

  • 征访明季遗书目

    一卷。清刘世瑗辑。刘世瑗,生平不详。此目选取明末杂史、杂记二百九十五部,集中反映了南明史的资料。每书著录书名及所知别名、撰者姓名,但存书目而无其书。有清宣统二年(1910)北京刘宅铅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