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先易

仪礼先易

六卷。清吕仁杰撰。吕仁杰,生卒年不详,江苏吴县(今江苏东南部)人。诸生。不喜欢交游,中年时代就锐意进取,开门授徒,致力读书,不专攻举业。其徒弟能背诵《仪礼》者达十多人。著《仪礼先易》,以便于初学,另外,还著有《通论》二卷。咸丰初年去世,其传记见于《苏州府志》。本书的前面有李联琇作的序,接下来是仁杰《例言》,大义是:“三礼”中,《仪礼》为本经,《礼记》是其义疏,《周官》经讲的都是官制。《仪礼》根据礼之先后秩序,每篇曲折详尽,对其熟读深思,实可于礼缘情制之大原,恍然大悟,而对于《礼记》、《周官》,也如网在纲,因此,朱子说,读书如《仪礼》,尚完备于他书,特立文高古,辞不厌烦,意不厌复,因而韩子认为难读,况且并非决科所重,士子全读者很少,坊间摘要诸本,只是为了时艺引用的方便,不顾全经之节目。仁杰自壬申春仲至己卯秋,用了七年多的时间,对全经进行了研究,手抄成帙,用来作为课徒读本。中人之资,往往难于成诵,于是,对繁复经文加以删节,希望做到言简意赅,节目清楚,所注也详加校正。自丁亥冬至辛卯春的三年中,共易稿四次,而粗就是本,命名为《仪礼先易》。节录经文,固陋所不敢辞,聊且为初学先其易者。(末题“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八月上浣,吕仁杰谨识。)是书卷一为《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卷二为《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卷三为《聘礼》、《公食大夫礼》、《观礼》,卷四为《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用《大戴》、《小戴》、刘向《别录》、郑氏《目录》加以校正,漏阙《丧服》、《士丧礼既夕》、《士虞礼》四篇(刘向《别录·士丧礼》下,即《郑目录·既夕》,《少牢》下,即《有司彻》)。又卷五为《通论》上自《士冠礼》之冠,至《大射仪》之大夫降复位,共八十一条。按:所删节经文,如首篇《士冠礼》筮于庙门下,即接卒筮,自主人玄冠朝服,至卦者在左都被删节掉。卒筮下,即接旅占(又有所删节),大概所载者,都是礼内一段之提纲,务求简括,并非释经正法。如《记·冠义》以下,则全部删除,《士昏礼》以次,所删节者大略相同。是书《士冠礼》注,此篇主言士冠其嫡子之礼;《士昏礼》注,此篇主言士之适子取妻之礼,都和郑注不同,系用敖氏集说,实际上,郑以冠礼属士本人,所举童子在职居士位,当然极其罕见,不如敖氏之言士之嫡子为常理。若昏礼,自然是士之本人,应当依照郑注。因为古时三十而娶,其年龄已经可以为士,而《士昏礼》、《士相见礼》都根据士身自昏自相见而言,是书大概主张敖氏说,未免稍微有所偏颇。是书每篇之末尾,都有音注,大概是为了方便读者。李氏序对本书极其推崇,而认为近衍万充宗江慎修诸家之学,有时一器而博辨万言,有时一字而纷引群说,辗转抄袭,毕竟没有心得,则似乎认为吕氏之书,胜过专门重视考据者。殊不知节删经文已经使制礼者体贴人情,范围世化,委曲繁重之意,多所湮没,而《丧服》诸篇没有载入,则仍然是重视应举之本旨,更无可讳言,虽然述朱兰坡云,《丧服》绝不一及,假使《仪礼》无十七篇之名,终究成为阙典,但竟然不能补入,那么,与《约编》等书,蒙讥相同。李氏诚然难免于是凡非素,不能以书名“先易”作为解释。此书有道光二十六年(1846)师敖书屋刊本。

猜你喜欢

  • 礼记音义隐

    一卷。谢氏撰,清马国翰辑。谢氏生卒年及事迹不详。马国翰依据《隋志》两次引用此书:一题一卷,谢氏撰;一题七卷,不著撰人名氏,认为谢氏由一卷扩充为七卷。又根据《唐志》载射慈《小戴礼记音》一卷,认为《隋志》

  • 清源文献

    十二卷。明何炯(生卒年不详)编。何炯,福建晋江人。官靖江县(今江苏扬州)教谕。是集成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皆录其郡人之诗文。凡十二卷。前列爵里一卷。首曰寓贤,凡侨寓于泉者,自唐秦系自元王翰十二人

  • 活幼心书

    三卷。元曾世荣(生卒年不详)撰。曾世荣,字德显,号育溪,衡阳(今属湖南省)人,通儒而工医,尤擅长幼科。此书得宋翰林侍医戴尧道之传,作者又据遗书精选增删,编次而成,订为上、中、下三卷,而下卷又分子卷四,

  • 尺云轩诗集

    四卷。《秋窗迭韵》诗一卷。清朱实发撰。朱实发字饭石。六合(今南京)人。生卒年不详。朱实发幼负异禀,有经世远略,久不得志,遂绝意进取,着力于文章传世之业。其家境颇富,多藏异书古籍。人评:“其根底渊醇,意

  • 汉书

    一百二十卷。东汉班固撰。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东汉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是奉汉明帝诏命,继续他父亲班彪之业修成《汉书》的。《汉书》并非班固一人所作。他的父亲班彪是

  • 八白易传

    十六卷。明叶山(生卒年不详)撰。山字八白,籍贯不详。朱彝尊《经义考》引张云章之言曰:八白本末无所考见,详其自序,当是一老诸生。是书屡易其稿,自序凡四。据其自序所言,此书始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终

  • 中川遗稿

    三十三卷。明王教(生卒年不详)撰。王教,字庸之,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著有《中川遗稿》,是集乃其子王在阡所编。凡三十三卷。赋二卷,古今体诗十三卷,乐章和诗余一卷,杂文十九

  • 诸儒语要

    二十卷。明唐顺之(1507-1560)撰。唐顺之字应德,号荆川,江苏武进人。嘉靖八年(1529),会试得第一名,授武进主事。后任翰林编修、春坊司谏。因触怒明世宗,夺官为民。东南倭寇作乱、被起用为南部东

  • 南湖集

    ① 七卷。元贡性之撰。性之字友初,或作有初。宣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不详。元季曾为闽省理官。明洪武初,征召不起。避居山阴(今浙江绍兴),更名悦。躬耕自给终其身。集中题画马诗云:“记得曾陪仙仗立,五云

  • 四魂集

    四卷。《外集》四卷。清易顺鼎(1858-1920)撰。生平事迹,见《琴志楼词》。《四魂集》包括《魂北集》、《魂东集》、《魂南集》、《归魂集》各一卷。作于光绪二十年(1894)和二十一年(1895)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