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华严经游意

华严经游意

一卷。唐代释吉藏(549-623)撰。吉藏,俗姓安,本西域安息人。祖世避仇居南海,住交广(今越南、广西)一带,后迁居金陵(今南京),吉藏生于金陵。童年时,其父引他见真谛,遂赐名吉藏。吉藏七岁(一说十三岁)从法朗出家,十四岁从法朗受学《百论》。其一生博学多识,历受陈、隋、唐三代王室尊崇。唐代设置十大德管理佛教事务,吉藏被选为十人之一。他学问高深,有纵达论宗,颇怀简略之能。但由于恃才傲物,生活不拘细节,时而招人非议。并显得不善于处众,平生主要事迹有三:第一,奉佛弘教。吉藏自十九岁开始为众复述《百论》,受到好评。移住会稽秦望山嘉祥寺后,更是刻意弘传佛法,遂有“嘉祥大师”(《宗教词典》任继愈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104页)之称。隋开皇最后几年,在扬州建置了四个道场,吉藏以盛名被邀入慧日道场。开皇十九年(599),随杨广来到长安。隋炀帝次子齐王杨暕,邀吉藏为论主,在他家举行集长安名士六十余人的辩论会。僧粲与吉藏对论,往复四十余回合,吉藏大获全胜。第二,从事著述。吉藏勤于笔耕,著述颇丰。他的著述共有四十余种,其中有的已散失,有的真伪尚未判定。现存的有二十六部,即:《华严经游意》一卷,《净名玄论》八卷,《维摩经游意》(即“维摩经义疏”卷首玄义)一卷,《维摩经义疏》六卷,《维摩经略疏》五卷,《胜鬘经宝窟》六卷,《金光明经疏》一卷、《无量寿经疏》一卷、《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弥勒经游意》一卷,《大品经游意》一卷,《大品经义疏》十卷(卷二阙)《金刚经义疏》四卷,《仁王经疏》六卷,《法华经玄论》十卷,《法华经游意》一卷。《法华经义疏》十二卷,《法华经统略》六卷,《涅槃经游意》一卷,《三论玄义》一卷,《中观论疏》十卷,《百论疏》三卷,《十二门论疏》三卷,《法华论疏》三卷,《二谛章》三卷,《大乘玄论》五卷。第三,教授弟子。吉藏新传言教佛法,曾讲三论、《法华》《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经论,造就了许多门下高足。如慧远,智拔,智凯(同名的两人),智命,硕法师,慧灌等人。吉藏学有成就,受惠业师法朗。其一生学说有三变:最初承本师法朗学说,深究三论和《涅槃》,其次摄取天台宗《法华玄义》,再次倾全力阐扬三论,树立了自己的宗要。即他集“古三论”教义之大成,创了自己的三论学说,被称为“新三论”。《华严经游意》的主要内容有:是卷初开化主,化处教门徒众四门,然后别明。初明化主中,又据此四门破南人定执舍那释迦是一,北人定执舍那释迦是异,而申舍那释迦非一非异之旨。二明化处中,引什法师及影生睿师净士义,辨一质异见中。破成论师、地论师及异三论师解。又破绍隆哲师不思义一一名正性义。第三明教门中,谓二佛一教所谓因果法门也。阐明二佛同明因果,但各有差别,以此差别作为判经依据。指明初舍那能化依正二果,谓十佛国土,即依果;十佛世界海即正果。而不明能化因,次十信十地等五位是所化因,大小相海是所化果。果又按前世,现世,来世加以具体阐述。《华严经游意》的长处是:第一,文中处处皆用四句例以申宗破执,多引师说。使之有理有据,可识其文,会其意。第二,以三论宗义以释华严,此为唯一之作。亦可谓独开途径。这就为释华严经义打开了知识大门。第三,第二门为最详,约过此卷之一半。这就抓住了释经的根本,有助《华严经》的弘扬。故此卷为习三论宗之人所不可废。《华严经游意》的不足之处是,没有释第四徒众门,可能是残佚不全所致,而第三门,文恐亦未竟也。吉藏的著述,自隋唐以来先后流入朝鲜和日本,曾被广泛研究和翻译刻版。影响所及远远超过宗教本身。吉藏作为唐代高僧,早已名扬海内外。该书常见的版本是续藏经本。

猜你喜欢

  • 平苗纪略

    一卷。清方显(?-1741)撰。方显,字敬斋、周谟,巴陵(今湖南岳阳)人。历任湘乡县教谕、广西恭城知县、贵州镇远知府、贵州按察使、四川布政使、巡抚。该书载作者奉命讨苗事。雍正四年(1726),贵州苗族

  • 平陆县志

    八卷。清柴应辰纂修,潘增纂。柴应辰字君拱,浙江绍兴县人,出身举人,康熙十三年(1674)任平陆县知县。在任期葺学宫、衙署,不劳民伤财,以父忧离职。后升为蒲州知州。按平陆县志,创修于明嘉靖间知县王发蒙,

  • 兰亭八柱帖

    八卷。乾隆敕刻。乾隆四十五年(1781),敕刻“兰亭三种”及“兰亭诗”于八根石柱之上。其中第一卷为“虞世南摹兰亭”,第二卷为“褚遂良摹兰亭”,第三卷为“冯承素摹兰亭”,第四卷为“柳公权书兰亭诗”,第五

  • 土官底簿

    二卷。不著撰人姓名。朱彝尊《曝书亭集》中有是书跋,只称钞于海盐郑氏,亦未言作者为何人。本书专记明朝嘉靖以前各省土司之情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观其命名与缮写之式,疑当时案牍之文,而好事者录存之也

  • 易经如涽

    十二卷。清汪绂撰。绂一名烜,字灿人,别字双池,江西婺源人,诸生。其少年聪颖,博览群书,二十岁后著书十余万言,尽焚之。自后凡有述作皆从反身切己而出,博采两汉六代诸儒疏义,而以宋代五子为归。著有《易经诠义

  • 林间录

    二卷。宋代释惠洪(生卒年不详)撰。释惠洪,参见《僧宝传》辞条介绍。《林间录》一书所记皆高僧嘉言善行,然多订赞宁《宋高僧传》诸书之讹。又往往自立议论,发明禅理,不尽叙录旧事也。(《高僧传合集》上海古籍出

  • 致远堂法书

    一卷。清张考捏得陶渊明自书诗,刻为此帖。按其自跋所说,陶靖节人品学问,晋代第一,而从未有称其书者。张考捏言得其所书杂诗十二首,古劲流逸,墨迹宛然,每展玩便不忍释手。因思物之美者不可秘而不传,于是访请名

  • 毛诗义驳

    一卷。三国魏王肃撰,清马国翰辑。《隋书·经籍志》著录《毛诗义驳》八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毛诗杂义驳》八卷,均已佚。马国翰序云:“王肃注《毛诗》以《郑笺》有不合于毛者,因复为此书。曰《义驳》者,驳

  • 许印林遗著

    一卷。清许瀚(生卒年不详)撰。许翰字印林,又字澜沧,山东日照人。道光举人,官峄县教谕。深于训诂,好金石文字,袭自珍称之为“北方学者第一”。其撰述甚多,但刊行者殊少。其考释款识之作,仅录于吴氏《捃古录》

  • 续疑年录

    四卷。清吴修(生卒年不详)撰。修字子修,号思亭,浙江海盐人。跟从钱大昕游学。为刻钱氏《疑年录》,又以浏览所及,撰成续编,得四百余人。现有海盐吴氏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