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华严经游意

华严经游意

一卷。唐代释吉藏(549-623)撰。吉藏,俗姓安,本西域安息人。祖世避仇居南海,住交广(今越南、广西)一带,后迁居金陵(今南京),吉藏生于金陵。童年时,其父引他见真谛,遂赐名吉藏。吉藏七岁(一说十三岁)从法朗出家,十四岁从法朗受学《百论》。其一生博学多识,历受陈、隋、唐三代王室尊崇。唐代设置十大德管理佛教事务,吉藏被选为十人之一。他学问高深,有纵达论宗,颇怀简略之能。但由于恃才傲物,生活不拘细节,时而招人非议。并显得不善于处众,平生主要事迹有三:第一,奉佛弘教。吉藏自十九岁开始为众复述《百论》,受到好评。移住会稽秦望山嘉祥寺后,更是刻意弘传佛法,遂有“嘉祥大师”(《宗教词典》任继愈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104页)之称。隋开皇最后几年,在扬州建置了四个道场,吉藏以盛名被邀入慧日道场。开皇十九年(599),随杨广来到长安。隋炀帝次子齐王杨暕,邀吉藏为论主,在他家举行集长安名士六十余人的辩论会。僧粲与吉藏对论,往复四十余回合,吉藏大获全胜。第二,从事著述。吉藏勤于笔耕,著述颇丰。他的著述共有四十余种,其中有的已散失,有的真伪尚未判定。现存的有二十六部,即:《华严经游意》一卷,《净名玄论》八卷,《维摩经游意》(即“维摩经义疏”卷首玄义)一卷,《维摩经义疏》六卷,《维摩经略疏》五卷,《胜鬘经宝窟》六卷,《金光明经疏》一卷、《无量寿经疏》一卷、《观无量寿经义疏》一卷、《弥勒经游意》一卷,《大品经游意》一卷,《大品经义疏》十卷(卷二阙)《金刚经义疏》四卷,《仁王经疏》六卷,《法华经玄论》十卷,《法华经游意》一卷。《法华经义疏》十二卷,《法华经统略》六卷,《涅槃经游意》一卷,《三论玄义》一卷,《中观论疏》十卷,《百论疏》三卷,《十二门论疏》三卷,《法华论疏》三卷,《二谛章》三卷,《大乘玄论》五卷。第三,教授弟子。吉藏新传言教佛法,曾讲三论、《法华》《大品》、《智论》、《华严》《维摩》等经论,造就了许多门下高足。如慧远,智拔,智凯(同名的两人),智命,硕法师,慧灌等人。吉藏学有成就,受惠业师法朗。其一生学说有三变:最初承本师法朗学说,深究三论和《涅槃》,其次摄取天台宗《法华玄义》,再次倾全力阐扬三论,树立了自己的宗要。即他集“古三论”教义之大成,创了自己的三论学说,被称为“新三论”。《华严经游意》的主要内容有:是卷初开化主,化处教门徒众四门,然后别明。初明化主中,又据此四门破南人定执舍那释迦是一,北人定执舍那释迦是异,而申舍那释迦非一非异之旨。二明化处中,引什法师及影生睿师净士义,辨一质异见中。破成论师、地论师及异三论师解。又破绍隆哲师不思义一一名正性义。第三明教门中,谓二佛一教所谓因果法门也。阐明二佛同明因果,但各有差别,以此差别作为判经依据。指明初舍那能化依正二果,谓十佛国土,即依果;十佛世界海即正果。而不明能化因,次十信十地等五位是所化因,大小相海是所化果。果又按前世,现世,来世加以具体阐述。《华严经游意》的长处是:第一,文中处处皆用四句例以申宗破执,多引师说。使之有理有据,可识其文,会其意。第二,以三论宗义以释华严,此为唯一之作。亦可谓独开途径。这就为释华严经义打开了知识大门。第三,第二门为最详,约过此卷之一半。这就抓住了释经的根本,有助《华严经》的弘扬。故此卷为习三论宗之人所不可废。《华严经游意》的不足之处是,没有释第四徒众门,可能是残佚不全所致,而第三门,文恐亦未竟也。吉藏的著述,自隋唐以来先后流入朝鲜和日本,曾被广泛研究和翻译刻版。影响所及远远超过宗教本身。吉藏作为唐代高僧,早已名扬海内外。该书常见的版本是续藏经本。

猜你喜欢

  • 古音合

    二卷。清李调元撰。李调元(1734-?)字羹堂,一字赞庵,又字鹤州,号雨村,又号墨庄、醒园,晚年号山蠢翁。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历官广东学政等,得罪权臣和坤,充军伊犁,后以母老释归。善诗文,

  • 诗韵释略

    五卷。题明梁应圻订。平水一百零六韵明清词章之士奉为准则,明潘恩撰《诗韵辑略》,其后潘云杰复撰《诗韵释要》五卷,潘氏为云间(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平不详。《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卷七谓该书附以《古韵释要》、

  • 分书偏旁五百四十部

    一卷。清顾蔼吉撰。参见《隶辨》。是书就《说文》部首一一取八分书所有者列之,详著其变体、省体、或体、讹体。其为八分书所无者,则注云‘阙’而说明其省变之体。至为详明,对于习八分书者颇有帮助。有《隶辨》附刊

  • 通义堂集

    二卷。清刘毓崧撰。王先谦《经解续编》有刘毓崧所著《周易旧疏考证》、《尚书旧书疏考证》,然未收此书。光绪十六年(1890)始刊于长沙思贤讲舍。这本书虽然书名是集子,其实皆是说经之文,故不列于集部而列于此

  • 医书纂要

    见《丹溪纂要》。

  • 宝应图经

    六卷,首二卷。清刘宝楠撰。刘宝楠(1791-1855),字楚桢,号念楼,江苏宝应县人。道光二十年进士,历任文安、宝坻、固安、元氏、三河等县知县。以治《论语》名世,著有《论语正义》、《文安坝工录》、《释

  • 禹贡集释

    三卷,附《禹贡蔡传正误》一卷,《禹贡锥指正误》一卷。清丁晏撰。在书首自序中丁晏说:“胡东樵能知古人,而不能信好古学,《锥指》一书,踵缪沿伪,悖古文而逞臆见,后之学者将何所取正焉?夫释《禹贡》者,莫善于

  • 止止堂集

    五卷。明戚继光(1528-1587)撰。戚继光,著有《练兵实纪》。据《千顷堂书目》载,戚继光有《止止堂集》,无卷数。又有《横槊稿》三卷、《愚愚稿》一卷。今此本《横槊稿》亦三卷,《愚愚稿》则多一卷,共为

  • 绵竹杨先生事略

    一卷。清黄尚毅撰。尚毅,清末叶四川绵竹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中书科中书。该书记其师杨锐事迹。杨锐字叔峤,亦四川绵竹人,以优贡生考取知县,未就。又考取内阁中书,充会典馆帮总纂,官书成,晋为侍读,

  • 明辨类函

    一名《詹氏小辨》,六十四卷。明詹景凤(详见《画苑补益》条)撰。《明史·艺文志》和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均题为《詹氏小辨》。而世所传崇祯五年(1632年)刊本,实为《明辨类函》,盖以后又改名者。此书六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