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会通

周易会通

①十四卷。元董真卿(生卒年不详)撰。真卿,字季真,鄱阳(今属江西)人。曾受学于著名经学家胡一桂。该书即本胡一桂的《周易本义附录纂疏》,并广及诸家而成。初名《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从中可看出其体例。编次伏羲、文王、周公之经而翼以孔子之传,各为标目,使相统而不相杂。其无经可附的传文,则总附于六十四卦之后,是为“经传”。又取程氏《易传》、朱熹的《周易本义》夹注其下,是为“集解”。其程子经说、朱子语录各续于传之后,是为“附录”。又取胡一桂《纂疏》而增以诸说,是为“纂注”。后来因为程传用王弼本,《本义》用吕祖谦本,或主义理,或主象占,本旨复殊;所采先儒诸说,亦各明一义,见仁见智。而真卿认为诸家之说,殊途同归,故兼搜博采,不主一说,辟门户之争,持允义理、象数二家。从而定名为《会通》。《四书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青出于蓝”。但此书中有变易经文之处,不免失先儒谨严之意,可谓白璧微瑕。该书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抄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易学丛刊》收入。②十二卷。明汪邦柱、江楠撰。《经义考》引高佑·云:“汪邦柱,字砥之,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官湖广参议。”江楠字楚余,休宁人。该书本为举业而设,故征引前说达一百七十余家,皆随文释义,少有发明。所标子目,有“全彖合旨”、“六爻合旨”、“二卦合旨”、“系辞合旨”等,也都不出讲章窠臼。卷首列“取象之义”,分正体、互体、变体、复体、积体、移体、半体、似体、反体、伏体、对体等例,自称“偶有巧合者,录其一二”,实则随意立名,横生枝节,徒增繁忧。该书《明史·艺文志》及《经义考》都有著录,但只题汪邦柱撰。《四库采进书目》署“明汪邦柱、江楠同辑”,《浙江采集遗书总录》则云:“《周易会通》十二卷,刊本。右明湖广参议长洲汪邦柱撰,……其书有休宁江楠相与参定。”恐此说较确。今北京大学藏有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休宁梅田江氏生生馆刻本,题“明汪邦柱、江楠辑”。《四库总目》据浙江本存目。

猜你喜欢

  • 王文正笔录

    一卷。宋王曾(978-1038)撰。王曾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真宗咸平五年科举,乡贡试礼部廷对皆第一,状元及第。累官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谥文正。此书所记皆

  • 国秀集

    三卷。唐芮挺章编。芮挺章生卒里贯均未详。诸书称为国子进士,盖太学生者。活动于唐玄宗时代。前有旧序,称此书编于天宝三年(744),共选作者九十人,诗二百二十首。宋元祐间曾彦和跋云:“名欠一士,诗增一篇”

  • 白石山房逸稿

    二卷。明张孟兼(约1350前后在世)撰。张孟兼,名丁,以字行,故有的集子署名“张丁”。浙江浦江人,生卒年不详。洪武初,征为国子监学录,与修《元史》。以太常丞出为山西按祭司佥事,迁山东按察司副使,以执法

  • 湘军志

    十六卷。清王闿运(1833-1916)撰。王闿运,字壬秋,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咸丰举人。太平天国革命期间,应聘在肃顺家教读,继入曾国藩幕。后在成都尊经书院讲学,又任长沙思贤讲舍、衡州(今衡阳)船山书院

  • 历算全书

    六十二卷。梅文鼎(1633-1721)撰。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安徽宣城人。著书八十多种,主要成就在天文学、数学方面。是书汇集梅氏所著二十九种,言历者居前,言算者列后。内容大体可分三部分:一是历学理论

  • 魏书

    一百三十卷。魏收(506-572)撰。魏收,北齐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他经历北魏,东魏,北齐三个王朝。魏收在北魏时任太学博士、主客郎中,经东魏到北齐时为中书令兼著作郎,

  • 理董许书

    十卷。清龚橙撰。龚橙的生平著述,见《六典》。是书之作与《六典》同,意在改正许书。谓周官保氏教国子之六书,“一曰文,《虞书》谓之象。叔重称包羲氏之王天下,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 西使记地理考证

    一卷。清丁谦(1843-1919)撰。丁谦,近代地理学家,字益甫,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末举人,曾任象山县教谕,撰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元初,常德奉使西觐。《西使记》即记常德游历经过,作者为山西

  • 福宁府志

    四十四卷,首一卷。清李拔等纂修。李拔,字清翘,号峨峰,四川人,乾隆十六年进士。曾任福宁府知府。福宁府志,明曾数修。书皆无存。李拔任知府后,恐故实放失,又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纂成此书。乾隆二十四

  • 再续修高邮州志

    八卷,首一卷。清金元烺、龚定瀛修,夏子锡纂。金元烺,字苕青,浙江嘉善县人。监生,光绪五年(1879)任高邮知州。龚定瀛,湖南湘乡县人,光绪八年任高邮知州。夏子锡,高邮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官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