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周易参同契分章注

周易参同契分章注

三卷。元陈致虚(1290——?)撰。陈致虚,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卢陵(今江西吉安)人,元代全真道士。天历二年己巳(1329)陈致虚四十岁从赵友钦学道。撰有《金丹大要》十六卷,《度人上品妙经注》三卷、《金丹大要图》一卷、《金丹大要列仙志》、《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及《悟真篇注》等。《周易参同契分章注》,简称《周易参同契注》。宋代道学者研究神仙炼养之术,修丹运火之理,多以《阴符经》、《道德经》、《参同契》等为理论依据。陈致虚认为金丹之道当以“阴符”、“道德”为祖,“金碧”、“参同”次之。或称丹书多不可信,得真诀者必以《参同契》、《悟真篇》为主。他作《醒眼诗》说:“端有长生不死方,常人缘浅岂承当,铅银砂汞分斤两,德厚恩深魏伯阳。”由此可知其对魏伯阳之书尤为推崇。他所作《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将原书分为三十五章,与彭晓本分九十章不同。陈致虚认为彭晓将《鼎器歌》置于三篇之后不对,所以他将其置于《法象成功章》之后。他对每章的疏解明白显畅,对于人的超凡入圣、夺天地造化等说也自有见地。认为修丹不可误以五金八石烧炼。他说修还丹所用金生之水,要看是先天之水还是后天之水。如果是先天之水,就要等到心静水清时用之,不可外泄。陈致虚这是以内丹解《参同契》,其后道士对此书特别看重。清李光地注《参同契》,称诸本之中唯《汉魏丛书》所载朱长春本为最得古意,经学者考证朱长春本实为抄袭陈致虚本,可知陈致虚注本对后世影响之深。现存清《四库全书》本、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易参同契古注集成》本。

猜你喜欢

  • 刘公旦先生死义记

    吴下逸民撰,不著姓氏,不可考。该书记明末清初长洲刘曙以吴胜兆故被株连,为清巡抚王国宝所获,械送南京,洪承畴百计诱降,终不屈,从容就义。仅九百余字。现存《荆驼逸史》本。

  • 淡庵文集

    六卷。宋胡铨(1102-1180)撰。胡铨,字邦衡,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建炎二年(1128)进士甲科,官资政殿学士。铨立朝刚毅,官枢密院编修、中书舍人,屡上疏,乞斩议和派大臣,文章千载后读之,仍有生

  • 十三经义疑

    十二卷。清吴浩(生卒年不详)撰。浩字养斋,江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此书取诸经笺注,标其疑义,进行辨析。对经文的疏证,虽偶有可采,大多却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顾此失彼,不知变通之理,错讹颇多

  • 奏对稿

    十二卷。明张孚敬撰。(见《谕对录》)。在《谕对录》中备载世宗密谕及当时奏草,共三十四卷。《奏对稿》为万历中巡按浙江御史杨鹤所选,共二十一卷,比原集减少了三分之一,在第十二卷附刻了序文十九篇,大概是删繁

  • 楚辞订注

    四卷。清许清奇(生卒年不详)撰。许清奇,字赏夫,福建漳州人。《订注》大抵依黄文焕《楚辞听直》、林云铭《楚辞灯》的说法,订注屈原作品。收注的作品,除《汉书·艺文志》所录二十五篇之外,又收《招魂》、《大招

  • 春秋蓄疑

    十一卷。清刘荫枢(详见《大易蓄疑》)撰。此书是针对当时治《春秋》者多不考求经文之义而一味盲从诸家传注的不良学风而著。作者在《春秋》经文各条之下胪列《左氏》、《公羊》、《穀粱》及胡安国之说,然后自出己见

  • 蒿庵类稿

    三十二卷。《续稿》三卷。清冯煦(1843-1927)撰。冯煦,字梦华,号蒿庵,晚年自称蒿隐公,江苏丹徒(今镇江)人。光绪进士,授编修,官至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任安徽巡抚间,上书清廷请用尊主庇民

  • 冷红词

    四卷。附《绝妙好词校录》一卷。清郑文焯(1856-1918)撰。文焯生平见《瘦碧词》辞目。《冷红词》按编年始于光绪十五年(1889),迄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辑词共一百四十五阙。其词深美宏约。文

  • 大学衍义通略

    三十一卷。明王诤(生卒年不详)编。诤字子孝,号竹岩,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是书取杨廉《大学衍义节略》、邱浚《大学衍义补》合为一编,凡《节略》

  • 四书蠡言

    七卷。清谭光烈撰。谭光烈,字松门,江苏吴县(今江苏吴县)人。是书首有黄之晋、勒方錡、萧枢序及光烈自序凡例。又有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各若干则。黄序称“其究心宋学,而不为宋学空虚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