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国榷

国榷

一百卷。明末谈迁(1594-1657)撰。迁原名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署“江左遗民”,浙江海宁人。明诸生,终身未仕。史学家,性喜博综,致力于子史百家之言及诸子历代掌故,立志编撰明史。除《国榷》外,尚著有《枣林杂俎》、《枣林外索》、《枣林集·诗集》、《北游录》、《西游录》、《海昌外志》、《史论》等。该书以《明实录》为本,参阅有关明代史书一百余种,历时三十五年,于顺治十三年(1656)完成。记事起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终于南明弘光元年(1664)。凡四百二十八万余字,其中万历以后七十年,篇幅居全书三分之一。迁撰该书,遍考群籍,广征博采,但并不盲目轻信。对一些史实,总要进行精审考订,从而使材料具有相当的可靠性,凡实录及诸史所记失实之处,均予指明。明亡后,又大量收集明代建州史料、邸报、方志及官吏、遗民之口述等资料,进一步充实和订正。该书对于实录中所隐没及为清统治者所讳言的一些史实,皆直书不讳。其中建州女真由猛哥帖木儿至努尔哈赤间史事原委,可补其他史籍记载之不足。书中还收集了不少农民起义史料。对于时代重要事情的发生,常随事叙列作者与诸家议论,可供参考。惟叙述文字过简,脱稿后未作仔细复审,前后内容失于照应,同一事件先后叙述不一,甚至张冠李戴,画蛇添足,且于灾异祥瑞叙述太繁,是其短处。该书至清无刊本,只有少量抄本流传,未遭窜改。1958年中华书局首刊张宗祥依蒋氏衍劳草堂抄本和四明卢氏抱经楼抄本互相校补后重分的一百零四卷,又卷首四卷,记明文世系、地理、封爵、职官等。

猜你喜欢

  • 奇经八脉考

    一卷。明李时珍(详见《本草纲目》)撰。此书刊于万历六年(1578)。首列奇经八脉总论,次论阴维、阳维、阴蹻、阳跻、冲脉、任脉、督脉、带脉等八脉循环。李氏认为人身经脉有正有奇,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

  • 问易补

    六卷。明郝敬撰。、敬字仲舆,号楚望,京山(今湖北京山县)人。万历进士,官永嘉、缙云二县知县。《明史·文苑传·李维桢传》中附传。郝敬于九经皆有著述,于易尤多,有《周易正解》、《易领谈易》、《问易补》、《

  • 说文新附考

    共七卷(《说文新附考》六卷,《续考》一卷)。清钮树玉撰。参见《段氏说文注订》。是书系为考辨“大徐本”新附、新补字而作。钮氏认为附者不当附,补者不当补。钱大昕叙曰:“《说文》所以仅存者,实赖徐氏昆弟刊校

  • 优古堂诗话

    一卷。宋吴(约1109年前后在世)撰。吴,字正仲,安徽滁州人。绍圣四年(1097)时中宏词科,靖康时官翰林承旨,与耿南仲朋比为奸,力主割地议和,建炎时谪放以死。其人品殊无足观,然诗话多有可采。其书凡百

  • 衡门晤语

    六卷。明潘京南撰。京南自号寿栎生。新都(今属四川)人。生卒事迹不详。该书是一部记述古今隐逸之事的专书。分为前、后、续、别四集。前集收广成子之下七十五人,自上古至魏。后集自晋至元,收孙登以下七十五人。续

  • 留真谱

    初编 不分卷。二编 不分卷。清杨守敬辑。杨氏曾经出使日本国,广览日本所藏中国古籍,并于日人森立之处观看过名为《留真谱》的书,书中影抄有必要进行鉴定的古书首尾序跋、刊记、官衔等项。杨氏遂仿之补以所见古刻

  • 余力稿

    十二卷。明徐贯(约1470前后在世)撰。徐贯字元一(或作原一),淳安(今浙江淳安县)人。明天顺元年(1457)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余力稿》。是集为徐贯本人编定,由其子徐颐初刻于舒城。前有弘治十二

  • 牧令书钞

    一卷。附蒋凝学行状一卷。清蒋德钧编。蒋德钧,湖南湘乡县人,陕西布政使蒋凝学之孙。蒋凝学(?-1878),字之纯,湖南湘乡县人。咸丰五年(1855)起随曾国藩领导的湘军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因多次与太平

  • 羯鼓录

    一卷。唐南卓撰。《唐书·艺文志·乐类》载南卓《羯鼓录》一卷,但不说南卓何人。其《杂史类》又载南卓《唐朝纲领图》一卷,注曰南卓字昭嗣,大中时为黔南观察使。计有功《唐诗纪事》也称南卓为拾遗,以谏谪松滋令,

  • 诗经六帖

    十四卷。明徐光启(1562-1633)撰。清范方重订。光启明代科学家、政治家。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今上海市)人。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从意大利人天主教耶苏会传教士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