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字母切韵要法

字母切韵要法

一卷。撰人不详。刊于《康熙字典》卷首。赵荫棠《等韵源流》考证是书“乃由《大藏字母切韵要法》而来”。《大藏字母切韵要法》署为中天竺沙门阿摩利谛译,《等韵源流》推断作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至四十一年(1702年)之间。《字母切韵要法》包括两种韵图,一种叫《内含四声等韵图》,是一个声韵拼合表,不标明声调;一种叫《明显四声等韵图》,是一个声韵调拼合表。《内含图》分韵母为十二摄,与《五方元音》的十二韵相近,它的最大特点是〔uη〕与〔eη〕合并,收〔-m〕尾诸韵并入收〔-n〕尾诸韵。《内含图》仍用三十六字母,但它们在各图中并不同时出现,精组与照组,帮组与非组,依“呼”的不同而出现于不同的图。每图之中,各字母单行排列,字母之下标出表明清、次清、全浊、次浊的符号,这些符号是对明释真空《篇韵贯珠集》的沿用。《内含图》共有四图,沿袭《大藏字母切韵要法》之旧,按开口正韵、开口副韵、合口正韵、合口副韵,亦即开、齐、合、撮四呼分别列图。其图式是:横列三十六字母,始“见”,终“日”。字母下标以符号。符号下一行列“迦”(〔a〕)摄字,劳乃宣《等韵一得·外篇)云:“国书以阿字为元音,谓诸字皆生于阿。阿者麻韵也。天竺字母悉用麻韵,《字母切韵要法》以迦佉等字为首列,皆此意。”首列〔a〕韵字,是仿照天竺及西番字母作法,及国书字头以“阿”为首的规矩,取〔a〕音包括终始,生一切音之意。首列字之下一格,注明此图为“开口正韵”(第二图注明为“开口副韵”,第三图为“合口正韵”,第四图为“合口副韵”)。其下共列十三横行,每行右边起头的字就是该摄的标目字。纵横交合处就是声韵相拼的字。各图之中均有将入声字与非入声字并列的情形。有四摄(阴声韵摄)中录有入声字,其他摄不收。《内含图》没有明显标示声调而“内含四声”,故称《内含四声等韵图》。《明显四声等韵图》将十二摄列十二图,每图横列三十六字母,下配以符号,再下按四呼分四大栏,一栏之内按平上去入分四格。《明显图》是声韵调拼合表。由于“明显四声”,所以称为《明显四声等韵图》。《字母切韵要法》与《大藏字母切韵要法》(又称《大藏字母九音等韵》)、《三教经书文字根本》两书有密切关系,《字母切韵要法》只是对两书略有修订而已,语音系统是一致的。赵荫棠《等韵源流》中有《康熙字典字母切韵要法考证》一文,对《字母切韵要法》诸问题考辨详审。

猜你喜欢

  • 资治通鉴后编

    一百八十四卷。清徐乾学(1631-1694)撰。乾学字原一,号健庵,昆山(今属江苏)人。康熙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侍讲学士,礼部侍郎、左都御史、累官至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受舅父顾炎武影响,为学具有端绪

  • 中庸通

    清胡炳文撰。炳文爵里无可考。是书以朱子《章句》为宗,按朱子《章句》诂义本精,义有未尽。每别详于《语录》,间或《章句》与《语录》异义,自可互相参证。立于他家之说,多有发明朱义者,或有补朱义所不及者。是书

  • 黎氏家集

    十二种,三十六卷,附刊四种,六卷。清黎庶昌(1837-1897)编。黎庶昌字莼斋,贵州遵义人。廪贡生,曾为曾国藩幕僚。光绪二年(1876),任驻英国参赞,后兼任驻法国、西班牙等国参赞。光绪七年(188

  • 黄帝针灸甲乙经

    见《针灸甲乙经》。

  • 说文大小徐本录异

    一卷。清谢章铤(生卒年不详)撰。章铤字枚如,福建长乐人。光绪进士,不殿试而归,大吏聘为致用书院山长。著作尚有《赌棋山庄文集》,其中载《答张玉珊书》,自谓撰《说文大小徐本录异》二十卷,仅首编第一至第七卷

  • 三僧诗

    三卷。三僧均不著其名。一曰《二楞诗稿》、一曰《高松诗稿》、一曰《中峰诗稿》。考《千顷堂书目》有智观《中峰草》,注曰:“字止先,号蔚然。江都僧,雪浪弟子。居浙江吴兴双髻峰。”其二僧则未详。然其《高松诗稿

  • 爰园词话

    一卷。明俞彦(1572-?)撰。俞彦字仲茅,一字容自,上元(今江苏南京)人。万历二十年(1592),与何栋如、顾起元在故里结文社。二十九年(1601)进士,授兵部主事,历员外郎,迁光禄少卿,谪夷陵知州

  • 自娱吟草

    四卷。清金廷桂撰。生卒年未详。金廷桂字染香,自号石顽,江苏常熟人。诸生。生平勉学笃行,味道守真,喜读马班三史,于班书尤熟,成《三史札记》二十卷。其诗稿甚富。沈曾植为选一百八十五篇。金廷桂年逾八十,手定

  • 蜀汉本末

    三卷。元赵居信撰。赵居信,字季明,许州(今属河南)人。至治(1321-1323)中官至翰林学士承旨。是书遵《资治通鉴纲目》之说,以蜀为正统。主要叙述了桓帝延熹四年(161)至晋泰始七年(271)的历史

  • 琴学心声

    一卷。清庄臻凤撰。庄臻凤号蝶庵。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人。生卒年与事迹不详。此书专论琴声,先考律吕之源、次辨指法正误。又自制新十二曲,增入旧调之中,并同时附以赠诗。此书《四库全书总目》收入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