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成语>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宏明集

宏明集

十四卷。南朝梁释僧祐(445-518)编。释僧祐,俗姓俞。生于江南建业(今南京),原籍是彭城下邳(今徐州邳县)。自幼随父母入建初寺礼拜,因不肯回家,父母依其愿在寺内出家为僧。僧祐擅长律学,精通文史,以学法弘法为己任。他一生主要事迹有以下六个方面:1、传弘律学。他在永明年中(483-493),应竟陵王萧子良之请开讲律学。后又奉齐武帝萧赜敕,去三吴(今湖州、苏州、绍兴地区)试简僧众,开讲《十诵律》说受戒法。在他的后半生中,经常为学众广开律席,,“春秋讲说,七十余遍”(见《出三藏记集》卷十二《僧祐法集总序》)。2、造立经藏。僧祐在建初寺和定林寺所建立的经藏,成为中国佛教历史上搜聚卷帙建立经藏的第一人。慧皎在《高僧传》中赞扬僧祐建立经藏的劳绩时指出:“造立经藏,搜校卷轴,使夫寺庙广开,法言无坠”。3、撰制经录。僧祐编制的《出三藏记集》十五卷,实为中国佛教现存的最古老的经录。为此,他旁征博引,“钻析内经,研镜外籍,参以前识,验以旧闻”(《出三藏记集》序)。花费了他大量心血。4、著述佛教文史。僧祐一生撰制佛教文史著作8种,总名为《释僧祐法集》。5、佛教工艺业绩。僧祐常识渊博,兴趣广泛。“窍有坚誓,志是大乘”。僧祐监造了梁代光宅寺,用铜四万三千斤,被称为东方第一的“丈九佛像”。僧祐还奉命监造了许多石雕佛像和依山佛像。6、教学的风范。僧祐教学于律部以外,也以经论文史为先。由他化导下的缁素门徒有:智藏、慧廓、宝唱、明彻、临川王宏、南平王伟、刘勰等11000余人。僧祐十分勤奋,“僧事余日,广讯众典,披览为业;或专日遗餐,或通夜继烛,短力共尺波争驰,浅识与寸阴竞晷。”(《释僧祐法集》序)。一生著述颇多,除《宏明集》外,还有律学方面的《萨婆多部记》五卷和《十诵义记》十卷。可惜,两书早已亡佚不传,只见《出三藏记集》略载目录和序文。经录方面撰有《出三藏记集》十五卷。佛教文史方面撰有《萨婆多部相承传》,已佚。《释迦谱》五卷。《世界记》五卷,已佚。《法苑集》十卷,已佚。《法集杂记传铭》十卷,已佚。僧祐律学师承受益终身。出家伊始,“奉僧范为师”。14岁投定林上寺(在钟山)“戒德精严,为法门栋梁”(《高僧传·僧祐传》)的法达为师。因当时“律行精纯,德为物范”(《高僧传·法献传》)的法献也在定林寺弘化,僧祐同时又从师于法献。后又受业当时律学巨匠法颖,“随侍尽心钻研二十余年,终于精通律部,有名于当世。”《宏明集》序言称“道以人弘,教以文明,弘道明教,故谓之《弘明集》”。所载内容的时间上迄自东汉,下止于梁代,历时约400多年。力申佛法义理。“其学主于戒律。其说主于因果。其大旨则主于抑周孔,排黄老,而独伸释氏之法。”该书是佛教史上的一部很有份量的护教文献。在当时社会上争论已久的佛儒调和论大气候下,独树佛家之尊严,而力排儒学及其它,不仅表明了作者坚信佛教的立场和态度,也反映了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围与挑战之中所面临的困境。它代表了当时佛教界反对佛儒融合的人的观点,不失为一家之言。该书对后世影响颇大。唐代僧人道宣所作《广弘明集》亦受其影响。该书见载版本,有清代兵部侍郎纪昀的家藏本。《四部丛刊》(初次印本、二次印本、缩印二次印本)子部,《四部备要》排印本、缩印本。日本古活字印本。

猜你喜欢

  • 春秋贯

    不分卷。清于大鲲撰。大鲲,古瀛(今河北河间)人。该书意在贯通《春秋》经义,折衷众说,不主一家之说。有乾隆癸巳(1773)听雨山房刊本。

  • 尚书帝命期

    一卷。原题阙名,其他一些辑本多作《尚书帝命验》。本卷共辑有十三条,《白镜帖》所引“桀失玉镜,用其噬兽”一条与《太平御览》所引“桀失其玉镜,用其噬虎”大同小异;“禹白帝精”、“有人雄起”两条,见《太平御

  • 明儒学案

    六十二卷。清黄宗羲(详见《易学象数论》)撰。本书为我国首部学术思想史专著。共列十九个学案,202名学者,即河东薛瑄等15人;三原王恕等6人;崇仁吴与弼等10人;白沙陈献章等12人;姚江王守仁1人,附录

  • 谭子诗归

    十卷。明谭元春(1586-1637)撰。谭元春,字友夏,号鹄湾。竟陵(湖北天门)人。天启三年(1623)贡生。著有《谭友夏合集》。此集乃其选本,题曰庵订定,不知何许人。前有自序,并载诸稿自题之文。如《

  • 周生子要论

    一卷。魏周生烈撰,其生卒年不详。清马国翰辑。周生烈姓周生,名烈,三国魏敦煌人,魏初征仕。明帝时注经传,多传于世。《论语义说》已著录。是书一名《周生烈子》,一名《周生子》。其内容,阐明尧舜、孔子之语。《

  • 春秋述义

    二卷。隋刘炫撰,清马国翰辑。刘炫生平、著述见《春秋规过》条。此书《北史》本传称四十卷,《隋书·经籍志》同,而《旧唐书·经籍志》及《新唐书·艺文志》并著录为三十七卷,卷数略有不同。考《崇文总目》说,《春

  • 杂学辨

    一卷,附记疑一卷。宋朱熹(敬称朱子)撰。是书以斥当代诸儒杂于佛老之学。共有苏轼《易传》十九条,苏辙《老子解》十四条,张九成《中庸解》五十二条,吕希哲《大学解》四条,皆摘录原文,各为驳正于下。末有乾道二

  • 公法会通

    十卷。瑞士Bluntschli撰,美国W.Martin译。Bluntschli,中文省译名为步伦。Milliam,中译名丁韪良。是书原以德文写成,后由刺了地译为法文,丁韪良据法文本译出。其卷一论公法之

  • 考订朱子世家

    一卷。清江永(详见《周礼疑义举要》)撰。本书考订朱熹家世。取朱熹年谱旧本重新删订,各附考证,则以婺源子孙承袭博士支派结束。后附天宁寺会讲辩一篇,专论《学会录》所载庆元二年(1196)朱熹赴新安天宁寺会

  • 群碧楼善本书录

    六卷。《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七卷。清邓邦述撰。民国十六年(1927),邓氏将所藏图书售与中央研究院,仅存其目。此二目皆首列书名、卷数,次为撰者时代、姓名,宋元刊本记其行格字数、藏书印记,书末间有编者